人民日报:挖掘机器人产业更大潜力

刘众楷2023-05-2499工业机器人

近日,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量连续4个月下滑的情况,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人民日报2023年05月23日05版发文对于当下机器人产业提出勉励,并提出要进一步实现机器人产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8083套,同比下滑7.4%。3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3883套同比下降5.7%,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2036套,同比下降19.2%。

         
 

可以看到,2023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整体出现下滑,虽然降幅环比到3月有不同程度好转,趋势有所回转,显示出下游需求已出现边际改善迹象,但到4月又出现下滑,工业机器人产量今年开局表现好像并不乐观。机器人大讲堂整理了行业的一些关键数据,对于机器人企业的判断提供参考。

         
 

         
 

需求延缓,等待政策春风

         
 

高产量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年开年以来的同比增幅数据。由于2022年增长基数较大,例如去年1-2月销量为76381套,才使得2023年开年的数据同比降幅下滑较大。

         
 

2022年受到疫情冲击,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扩产,汽车自动化产线重大订单频出,工业机器人进入上涨周期,大多企业选择扩产,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44.3万套,但根据MIR统计,202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28.2万台,市场销量同比仅增长约10%。这使得一方面2023年对比基数走高的同期,呈现出较大降幅实属正常,另一方面清理产量库存或许也是2023年上半年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企业担忧后疫情时代需求复苏不确定性导致银根紧缩,或许是2023年来产量乏力的重要原因。从需求市场来看,2022年由于下游应用领域以光伏、锂电为代表的行业扩产需求旺盛,尤其是国产客户崛起,导致对于国产机器人接受度提高。同时,由于国产机器人交付优势凸显,疫情外资机器人品牌供应链紧张、交货困难,国产机器人凭借交付优势获取订单,最终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提升4pct,且呈现加速势头。

         
 

但在这种增长背后需要看到,机器人行业增长主要受益于下游行业的设备更新需求,而这种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2022 年本质上受到很严重的宏观环境、通货膨胀、出口受阻等因素影响,尤其我国 3C 电子产品、半导体行业等市场需求较为低迷。

 

进入2023年,企业基于后疫情时代下人力成本下降机器替代人时会做投入产出的平衡考虑,多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至今也没有完全恢复。从数据来看,在4月统计的6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32种产品产量增速比3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占53.5%。

         
 

         
 

同时,2022年的增长也并不代表国产机器人在性能和解决方案商就相对进口品牌具备了显著优势,今年上半年,国际巨头订单依然居高不下。从制造企业自身的装备升级意愿看,为了强化可靠性和连续性柔性化生产的能力,上进口品牌机器人的意愿依然较强,因为外资企业对下游行业工艺依然有着更深刻理解和洞察。数据也反映了这一问题,中国3月机器人进口金额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8.5%。1-3月累计进口金额6.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1%。

         
 

MIR数据从侧面也反映了这种设备更新的趋势,虽然2023年第一季度,内资市场份额增长了23%,也才仅仅达到40.8%。有分析认为,这种等待进口设备的趋势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已经出现,当时国内机器人行业整体市场出货量的数据虽然还是呈现增长态势,但由于进口贸易逐步恢复,整体订单的增速已经开始收窄,国内产量增长其实已经呈现出较明显的需求萎缩信号。

         
 

在2023年上半年,ABB在国内生产基地的落地以及进出口渠道的打通,这促使下游制造企业更愿意持币观望,或者验证国产机器人可靠性,虽然国产机器人龙头企业在手订单依然充足,但二三梯队的国产机器人依然陷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中。

         
 

         
 

因此可以大致判断,在经济增长放缓,多个一般工业行业整体需求的缩水,优势新能源市场需求空缺期明显,企业投资意愿减缓的2023年前4个月,国产机器人产量紧缩代表了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一种更加谨慎的发展姿态。面对外资品牌挑战正增强,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及时清理库存并升级代次是这一阶段工业机器人行业可能正在进行的过程,更多机器人企业及时把握市场动态,理智面对市场需求放缓问题,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振幅波动周期并不长

         
 

就市场端而言,2023年会是一个过渡的年份。在这个需求收紧的新时期,我们需要理性看到,原先2022年市场增量大爆发的阶段或许已经过去,部分行业依然回归到存量市场争夺与细分增量市场开拓、卡位的新周期,解决需求侧问题依然会成为产业链的主要方向,“从哪里去挖掘新需求”会成为企业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内需角度来看,众多细分领域保持稳定增长。例如在今年4月,新能源产品依然是全行业最靓的仔,其中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9.1%、55.5%、36.9%,或将成为今年的高景气赛道。不仅是4月汽车制造业则整体带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与民生基建相关领域如食品饮料、医疗、水泥等,也已经明显恢复进入增长趋势,目前光伏需求也仍然保持强劲。

         
 

这意味着作为各行业支撑的制造业需求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开始反哺全球产业链。4月份,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0.7%,从行业看,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出口明显加快,医药、电子行业出口有所恢复。在出口与我国消费需求拉动下,多行业需求增长能够提前期待,更多行业复苏的有利宏观环境将使得机器人渗透率实现提升。

         
 

         
 

因此,2023年可以预计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拉动力将仍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半导体、医疗、仓储物流等行业。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也指出,机器人行业着眼未来,一方面,应组织好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拓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需求,推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努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支持用户参与机器人产业链攻关,凝聚各方合力,才能携手开发更先进、适应性更好的产品和方案。


 

我们建议,后续机器人企业可能需要对战略性新兴行业加大投入,在一些细分工艺领域中寻找机遇。相关参与企业需要关注与思量,争取在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行业快速实现大批量销售前的真空期,形成了较好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构筑市场护城河,并带来利润端的明显提振。这部分新兴市场和工艺也是新能源领域参与程度较低机器人企业今年激烈争夺的主战场。

         
 

从机器人大讲堂收集到的大多数采购需求(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来看,由于新行业各工艺环节的产品验证周期较长,适配性导入缓慢,大部分企业的业务拓展、生产制造、项目交付等工作受到一定冲击,部分招投标、交付验收等工作进度有所延后甚至流标。


 

但2023年伴随自动化行业景气度的逐步回升,产业自动化升级需求加速,国产替代在政策推动下将进一步加快,下游部分客户的投资节奏必将快速恢复,招标规模已经有所回升,而这些新成果有望将集中到下半年快速释放,最终体现在机器人产量数据上。

         
 

国产机器人的机遇期

         
 

随着上半年机器人行业保持逐步回暖、震荡前行的状态,下半年有望呈现明显的增幅。危机总会过去,已经有更多企业开始思考,这个需求波动的周期会持续多长。从全球需求量来看,出海战略依然是机器人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2023年3月,我国机器人设备出口金额已经达到0.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0.3%,2023年1—3月我国机器人设备累计出口金额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1%,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据。虽然同样考虑到2022年的基数问题,但很明显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正在凸显。

         
 

近年来国内光伏龙头通过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中亚、中东和欧洲市场已经占据了较为明显的市场优势,多国政策加强与中国在氢能、储能、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这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机遇已经诞生,而国产机器人头部企业相对更容易获得市场订单。

         
 

这也与国产机器人的不断打下的产业链基础有关。就市场竞争力而言,国产企业通过坚持零部件国产替代、降本增效的举措,提高产品性能及质量,还大力拓宽机器人产品类型及应用,强化基础工艺平台,提升工艺类产品、解决方案的竞争力。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的降低,柔性化、智能化趋势已经愈发明显,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大大拓宽,头部机器人企业在过去3年已经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加强在人工智能、数字化、模块化、节能化等方面解决方案的竞争力,这也成一种全球竞争力。

         
 

         
 

目前协作机器人海外市场化进程加速,例如节卡机器人、艾利特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头部企业已经尝到了出海甜头,并正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而埃斯顿等国产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也正通过支持行业头部客户在海外拓展的策略,使得其机器人产品随着客户的海外拓展进行海外市场布局,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设立相应机构或者寻找业务合作伙伴,进一步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埃夫特则也通过海外渠道资源希望实现公司销售资源的聚焦和复用。

         
 

就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视角更长远的企业已经发现,终端客户对产品非标化定制以及售后服务响应更加看重,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这意味着国产企业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资产和业务结构,降低综合成本,不断改善盈利指标,以实现毛利率的提升。因为这样才能够保持对全产业链和研发的长期投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后续与国际品牌的正面竞争提供保障。

 

结语与未来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虽然经历短期波动,但就更长期来看,如今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机器换人”进程在逐渐加速,中长期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

         
 

加之《“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利好,我国“机器人+”政策以及各省市一系列设备更新补贴举措的出台,在持续鼓励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政策加持下,机器人内需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行业产量整幅的状况或许会得到快速改善。

         
 

整体来看,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依旧良好,工业机器人现在仍处于“成长性”阶段的自动化产品。长期来看,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盈利水平逐渐修复,企业在进行全球化产品输出的过程中持续打开更大销路,高竞争力机器人产品出海销量大增,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仍有望稳中有进。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行业则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预计2023年市场同比增速在5%-8%之间,头部企业增速保持10%-1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