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三大行动方案,面向未来培育增长新动能,分别是《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上海市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其中,《上海市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旨在形成产医融合、数智驱动和开放领先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的创新医疗机器人产品。
方案提出了三大重点赛道,分别是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以及辅助服务机器人。
在支持手术机器人发展方面,将提升“腔镜手术机器人”“口腔种植机器人”等产品性能,加快“多通道血管介入机器人”“术中三维透视一体化骨科机器人”等攻关,支持“腹腔镜/支气管镜全自动手术机器人”创新;
在康复机器人方面,提出推动多模态融合,加速开发多元环境模拟及行为量化分析康复机器人;
辅助服务机器人方面提到,升级消毒清洁、配液送药等服务机器人,研制具有复杂环境感知能力的医疗机器人,发展辅助诊断机器人和重症监护机器人等。
未来,上海将打造2个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聚集区,形成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培育10家医疗机器人细分赛道龙头企业、涌现10款国际先进产品;建设5个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3个医疗机器人应用示范平台,形成10个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示范场景。
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国内医疗机器人领域融资在持续进行,医疗机器人本土化也在不断提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38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得NMPA批准上市,其中32款为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覆盖腹腔、骨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口腔种植等多个细分领域。
在人才、资本方面,上海具有雄厚的优势,国际前20位的药械企业中,有80%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全国前20家企业有16家在上海布局。与此同时,上海临床要素富集,拥有36家三甲医院,全市17家医院独立设置临床研究中心,6家医院作为依托单位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幕式上介绍,2019年以来,上海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累计注册获批23项,约占全国的1/6,实现从“创仿结合”转型到“首发引领”。据统计1-8月,上海有8个医疗器械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上海在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医疗机器人、AI+制药、高端医疗影像等领域已形成优势赛道产业集群,实现上下游要素聚集。得益于优良的环境,上海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得以进一步提速。
据悉,除政策发布之外,本届产业周还将首次开展海外分会场活动。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秘书长、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院长程云章向媒体表示,这次出海的任务之一就是借此机会把上海的医疗器械的创新产品推向中亚国家。
| 来源:大健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