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前沿讯,2023年11月,CELL子刊iScience发表标题为“Neurosurgical robots in China: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rospect”的一篇综述,全面解析了在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理想助手,并就神外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现状与未来展望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相关的60多篇文献,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的由来、技术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其中在应用方面介绍了手术机器人与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关系,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的关键因素,机器人应用手术流程要领,以及机器人在各类术式中应用细节的全面讲解;在技术方面着重介绍了应用中各类机器人关键部件的对比情况,包括各类机械臂的技术对比、各类注册方式的发展历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
部分原文翻译
“最初中国对神经外科机器人的早期开发参与不多,但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在自主研发的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3D结构光技术。神经外科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也大幅增加,参与各类手术数以万计。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逐渐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理想助手。”
“临床应用经过一系列开发升级,国产机器人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如脑内病变活检、脑室腹腔分流、ommaya植入、颅内SEEG电极植入、DBS电极植入等。由天坛医院牵头的神经外科国产华科机器人和睿米机器人,自上市以来已在中国200多家医院应用,共计约5万余台手术,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使用数据。我们收集了中国一些医院的手术数据,涵盖了不同年龄组和疾病类型,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已有神经外科机器人几乎所有的文献。”
未来展望 “目前市场上的神经外科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国内外已有创新的微型机器人,各类微型机器人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详见表7 ”
Neurosurgical robots in China: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rospect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3.107983
文章原文PDF全文 下载请扫下图:
通讯作者简介
张建国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兼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主任。专注探索脑功能性疾病30余年,率先应用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开启了神经调控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序幕,建立首个国家级神经调控多学科诊疗体系和平台,组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主持推动脑起搏器国产化的临床验证,为我国有源性植入器材的临床推广做出突出贡献。曾先后带领团队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近五年在《JAMA 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Brain》等杂志共发表SCI 论文110余篇,撰写专著6部、指南及专家共识8部,其中1部被纳入国际指南规范。
相关报道(主要部分)
学术动态 | 天坛医院张建国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颅内电生理机制 发表在Nat Commun
论著 | 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 张建国 张凯 等
快讯 | 天坛医院张建国团队完成3例个体化脑图谱实时导航下DBS手术
学术动态|天坛医院张建国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述DBS治疗步态障碍的“带宽模型” 发表在Brain
科室见面会 | 专访天坛医院张建国:高质量记录人脑信号 建设临床数据库对接脑计划
简讯 | 赵国光 张建国等神外手术机器人相关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讯 | 神经外科张建国 吉训明获“2021年北京学者”殊荣
视频实录 |天坛医院张建国:脑深部电刺激这二十年 国内已超2万例手术
[专访]北京天坛张建国: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技术突破将出现在哪里
[专访]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 神经调控可以“替代”部分手术 让更多顽固性癫痫患者得到治疗机会 尤其适合儿童患者
孟凡刚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病区副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功能室副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双聘研究员”。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脑学者,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等奖励。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奖等奖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