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可注射溶栓纳米机器人

机器人2023-12-252211机器人创新

近日,我国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性成果。

 

该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科首席教授官建国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可注射溶栓纳米机器人。这一创新技术有望在未来改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使外科医生能够通过注射纳米机器人来为患者治疗相关疾病。


官建国教授介绍,这种纳米机器人不同于传统的金属盔甲式机器人,它无需电池、芯片等器件,而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制备而成。它是一种尺寸在纳米量级的微小颗粒,能够将化学能、磁、电或热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自身动能。


可注射的溶栓纳米机器人是将这种纳米机器人静脉注射至体内,使其执行溶栓任务。官建国教授解释道,血管可以被视为纳米机器人在体内的“高速公路”,通过靶向操控,可以将纳米机器人快速定向导航到病灶部位,以最少侵入性方式高效清除血栓,从而降低病人的痛苦和手术风险。


官建国团队耗时10余年研制的可注射溶栓纳米机器人属于磁驱载药类型。在没有外磁场作用时,它能以单颗粒形式高度分散在血液中;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能组装成可拆解的纳米机器人集群,执行心血管疾病(如血栓)的安全靶向治疗。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大鼠血栓模型中得到验证,实现了快速靶向溶栓,且没有产生明显的器官损伤或炎症反应。然而,要将这项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官建国教授坦言,还需克服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提升纳米机器人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全降解代谢性能、稳定载药能力、自主寻靶和可控靶向给药的智能化程度等。


官建国教授表示,他和团队将继续努力攻关,力争用5年至10年时间,推动可注射纳米机器人走向临床。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将极大地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同时,这也体现了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实力,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