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在3%-5%左右,使用体验较差,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不仅让新能源车主陷入困境,还可能劝退一批潜在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因此,在万亿级的充电市场中,更灵活、更高效的充电方式被视为下一个风口,如充电机器人。
纵目科技,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看到了这个前景和商机,也在业务转型升级中,布局了一个迷人的新赛道:充电机器人。本文将探讨纵目科技为何选择布局充电机器人赛道,以及其在此领域的竞争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纵目科技。纵目科技由唐锐创立,唐锐出生于1976年,拥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他曾担任掌微电子公司软件总监、CSR半导体(现被高通收购)全球资深研发总监,拥有14年硅谷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和管理经验。纵目科技的产品包括智能驾驶系统,涵盖行车和泊车领域。其中,泊车系统的传感器、控制模块、软件算法等,纵目科技拥有全栈自研能力,并掌握全部产权。
针对行车领域的智能驾驶系统,纵目科技强调硬件能力,推出支持不同智驾等级的域控制器,以及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硬件。凭借这些产品,纵目科技已经获得了十余家主机厂,以及多家智能车产业链公司的订单。据招股书披露,纵目科技的自主泊车系统已在20多款车上搭载,年出货量达到10万套,国内市占率约为18%。

然而,纵目科技的主营业务目前仍无法实现技术模式到商业模式的闭环,亏损经营状况持续,甚至有所扩大。在过去的三年半里,纵目科技最高年营收达到2.27亿元,但净利润亏损最高达4.16亿元,累计亏损超过9.4亿元。这也成为纵目科技冲刺科创板时,外界质疑的主要问题:业务模式没有形成飞轮,亏损缺口不断扩大,如何在公众市场募集更多资金,带来可预期的回报?最终,纵目的科创板IPO进程被终止。
在这样的背景下,纵目科技选择进军充电机器人领域,这是一种确定性十足的风口赛道。相关行业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充电桩市场空间将达到729.12亿元。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快充桩和慢充桩市场中,我国占比将分别达到72.7%和55%,同时全球移动充电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将达到2%,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约合4305.84亿元)。
此外,国内政策也为充电机器人行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今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车流量较大区域、重大节假日期间等适度投放移动充电基础设施,增强充电网络韧性。各地也纷纷推出针对充电机器人的补贴政策,如北京一台移动充电设备每月可补贴2400元,合肥市对移动充电设备一次性补贴400元/kWh等。
目前,充电机器人赛道仍处于群雄逐鹿、新老玩家混战的阶段。国内已布局这一赛道的企业可分为三类:科技企业、车企以及传统能源企业。科技企业包括国轩高科、能链智电、远景科技等老牌技术企业,以及国广顺能、始途科技、动进科技、汇电科技、找桩科技等新兴科技公司。车企以传统车企为主,如一汽红旗、五菱、大众等。此外,还有国网金华、海宏科技、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等传统能源企业涉足这一领域。
各玩家目前均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首款产品刚落地或处于小范围试用阶段。充电机器人市场方兴未艾,纯电动补能的竞速才刚刚开始,格局争夺,势在必行。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甚至纯电汽车成为市场主流,移动充电宝的刚需将愈发凸显,智能充电机器人有望成为汽车领域的下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