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有水下自主机器人,可破1米厚冰层的先进科考船首次亮相

机器人2024-01-223944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特种机器人

我国近日推出的“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成就,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展示了我国在船舶设计和建造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这艘新一代的破冰科考船具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特点,揭开“极地”号的神秘面纱。

 


A.超大身形:船身长达89米、宽17.8米,相当于三个篮球场首尾相连。具备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5600吨排水量,26000公里续航里程。这使得“极地”号在海上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一次补给足以保障全船在海上生活80天以上。在冬季,它主要用于监测我国黄海、渤海的海冰,而在其他季节则可以开展深远海区的科学考察。


B.借鉴经验: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雪龙”号、“雪龙2”号的经验。相比传统海洋船舶,破冰船船头处的外壳采用钢板,内部由多个密集型钢构件支撑。为了更好地破冰,船身吃水线的部位全部用抗撞击的合金加固。其破冰等级达到PC6级,能够破开一米厚的当年冰,以两节左右的速度连续前进。在黄海和渤海等当年冰区域,它将发挥重要作用。


C.国产化无人化:最大的亮点是国产化和无人化。除了传统的科考工具和设备外,还搭载了无人机、无人船以及水下自主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这些设备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完全国产化。无人机可以从空中实时传回大气、海冰等数据,无人船可以深入难以抵达的区域为科学家提供更为全面的海洋信息,水下自主机器人在深海探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D.快速建设:建设过程完全自主化和高效化。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在项目中表现出色,从总段吊装到主船体成型仅用了23天,全船7个总组段全部按策划实现总组,55天的船坞周期更是整个项目团队努力的成果。这种高效率的建设过程缩短了生产和安装周期,体现了国产化的优势。


E.极地探索技术取得长足进展:自2012年起,我国科考船进入高速发展期,建设了30多艘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船。其中,“雪龙2”号和“中山大学”号等已经成功参与完成了南北极科考任务。而“极地”号的建造完成意味着我国完全系统化了整个冰区的科考体系,为未来深海、深远海以及极地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平台。


F.重型破冰船的必要性:在202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专家们强调了重型破冰船对于我国极地事业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仅有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数量远远不足。相比之下,美国计划新建3艘重型科考破冰船,欧盟各国共拥有9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极地科考船。为了加速我国极地装备产业链建设,专家呼吁尽快立项建造我国的重型破冰船。


总体而言,“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在船舶设计和建造方面展现了自主创新的实力,而且为我国未来在深海、深远海和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一艘科考船,更是我国自主科技发展的一项里程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