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传统技术,他们的解决方案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它适用于需要机器人展现柔软而非刚性特性的场景,或是需要更高灵敏度以实现与环境交互的场合。
众多机器人专家致力于打造一种新型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不仅局限于采用金属和其他硬质材料以及电机组合,而是追求更柔软、更具适应性的设计。软体机器人具备与众不同的互动方式,例如它们能够像人类的四肢一样缓冲冲击,或是巧妙地抓取物体。
此外,这种技术还将在能源消耗方面发挥优势:现今的机器人运动通常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特定位置,而软体系统则具备良好的能量储存能力。那么,还有什么比以人体肌肉为原型,并尝试重新创造它更合适的选择呢?

生物灵感引领人造肌肉的革新
人造肌肉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与天然肌肉一样,人造肌肉在接收到电脉冲时会产生收缩。然而,其构造与天然肌肉截然不同。人造肌肉并非由细胞和纤维构成,而是一个装满液体的袋子,这种液体通常是油。这个袋子的外壳部分被电极覆盖。
当电极接收到电压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将液体推向袋子的其余部分,导致袋子弯曲。这一弯曲动作能够使肌肉举起重物。单个这样的袋子可以类比为一个小束的肌肉纤维。多个这样的袋子可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推进元件,也被称为致动器或简称为人造肌肉。
虽然开发人造肌肉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实现这一目标一直面临一个主要障碍:静电执行器只能在大约6,000到10,000伏的极高电压下工作。这一要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肌肉必须连接到大而重的电压放大器;它们不能在水中工作;并且它们对人类来说并不完全安全。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学教授罗伯特·卡茨施曼(Robert Katzschmann)与斯蒂芬·丹尼尔·格拉弗特(Stephan-Daniel Gravert)、埃利亚·瓦里尼(Elia Varini)和其他同事一起,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Gravert在Katzschmann的实验室担任科学助理,为HALVE致动器设计了外壳。这种新的人造肌肉被称为HALVE,代表“液压放大的低压静电”。
与其他执行器不同,HALVE的电极位于外壳内部。Gravert解释说:“我们采用了一种高介电常数的铁电材料,结合一层电极,再涂上一层聚合物外壳,以增强其机械稳定性。”
这种设计降低了所需电压,因为铁电材料的介电常数较高,能在较低的电压下产生较大的力量。Gravert和Varini不仅合作开发了HALVE执行器的外壳,还亲自动手制造了执行器,用于两款机器人。
其中一个机器人是一个11厘米高(约4.3英寸)的抓手,有两个手指。每个手指由三个串联的HALVE执行器袋驱动。一个小型电池为机器人提供900伏电压。电池和电源加起来仅重15克(约0.5盎司)。整个夹持器(包括电源和控制电子设备)重45克(约1.58盎司)。当物体被绳索吊起时,夹持器能牢固地抓住光滑的塑料物体,支撑其自身重量。
Katzschmann满意地说:“这个例子充分展示了HALVE执行器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我们离创建集成肌肉操作系统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潜入未来:HALVE执行器的无限可能
除了上述的抓手,第二个令人瞩目的应用实例是一个近30厘米长(约11.8英寸)的“鱼形”游泳者。这款设计独特的游泳者由一个装有电子设备的“头部”与连接HALVE执行器的柔性“身体”组成。这些执行器按照特定的节奏交替运动,从而产生游泳动作。令人惊讶的是,这条自主游泳的鱼能在14秒内从静止状态加速至每秒3厘米的速度,这一速度在普通自来水中得以实现。
这个实例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HALVE执行器的另一项革新功能:由于电极被巧妙地保护在内部,这款人造肌肉不仅具备防水性能,还能在导电液体中使用。
Katzschmann解释说:“这条鱼证明了这些致动器的优势所在——电极不受环境影响,同时环境也不会对电极造成干扰。因此,例如,我们可以在水中操作这些静电执行器或直接触摸它们。”
此外,这种袋子的分层结构还带来了另一个优势:HALVE执行器比其他类型的人造肌肉更加坚固。理想情况下,袋子应能完成大量运动且反应迅速。然而,即便是最小的生产误差,例如电极间的尘埃斑点,也可能引发电气击穿,即小型雷击。
Gravert提到:“在早期模型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电极会燃烧并在外壳上形成一个孔洞,导致液体泄漏并使执行器失效。”幸运的是,HALVE执行器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其外部的塑料保护层,单个孔洞基本上会自行闭合。因此,即使在电气故障后,袋子通常仍能保持其完整功能。
两位研究人员显然为HALVE执行器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感到兴奋,但他们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正如Katzschmann所言:“我们现在必须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做好准备,而这已超出了ETH实验室的能力范围。不过,我可以透露的是,已经有多家公司表达了与我们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