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中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时代。随着制造业升级转型,智能化、自动化需求激增,国产机器人品牌快速崛起,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从传统工业拓展至医疗、服务、教育等多元化领域。同时,供应链逐步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2023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4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信部、民政部等多个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管理政策,有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全面发展和规范化运行,加快适应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形势和新格局。
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和创新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和人才智力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国家及北京市部署要求,2020年成立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经过4年的快速发展,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推动海淀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
▍交通优势凸显,可用空间广阔
交通方面: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地处海淀核心区农科院西路6号,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要道纵横,东有地铁10号线车道沟站,西有地铁12号线四季青桥站,多条公交线路交汇于此,无论是自驾还是公共交通,都能做到城内快速通达,城际高效来往。
园区规划: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设有展厅、会议室、接待室等公共设施,其中展厅面积约1000㎡,为入驻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展示空间。
(展厅)
(会议室)
▍凝聚企业合力,打造科技强区
产业链方面: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统筹要素保障,招大引强,合力推动机器人产业沿着绿色、高端、智能方向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全面贯通,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
机器人大讲堂重磅推介: |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特色服务——搭建政企、企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供需对接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匹配服务,帮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合作案例:
①以新光凯乐等单位的检测需求为例,金属零部件缺陷检测过程高度依赖人工,工业相机难以分辨,而人工检测很难保证一致性,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庞大的资源库,为以上单位成功对接凌云光、梅卡曼德、思谋科技等生态企业,有效解决检测难题。
②针对金隅集团的混凝土搅拌站自动取样需求,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机科股份,通过研究检测工艺流程和现有案例,设计出智能无人装模系统、无人化搬运储存系统、自动拆模喷码系统、混凝土抗压强度智能检测系统、智能编码识别系统等诸多智能化产品,实现了全流程八个工艺环节的无人化、智能化。通过各类型机器人以及相关软件程序实现混凝土检测的无人化,从而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彻底解决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样品缺失、漏检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和特色化产业园区同步落地,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创新能力,为政府、企业了提供专业、稳定、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政企快速对接。
据悉,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曾先后协助2022冬奥会、2023中关村论坛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展、2023两岸青年峰会、2024年北京市 “千人进千企”专项行动等活动,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筹备了多场行业交流峰会,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深化政企合作交流。 |
▍深化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同时,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机器人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一平台,两库、三中心”的基础共性服务平台,即机器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专家库和信息库、技术研发中心、创新服务中心、产业赋能中心,并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聚焦产业集群打造和生态建设,实现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打造场景开发与解决方案推广的功能平台,推动应用场景精准落地,强化专业服务,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机器人产业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已吸引了1400家生态企业参与相关工作;发布成果和供需匹配突破10万;用户交互超过1000万次;服务信息查询超过2000万人次;落链数据突破13亿条。
未来,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将不断汇聚创新资源,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提升园区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联系咨询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入驻咨询 史先生:13552399729
商务合作 张先生:152327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