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消费级领域,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工业领域,则已超越单纯的机械臂精度与负载竞赛,向着更自主、柔性、且能理解环境与人需求的协作形态进阶。
近日,浦东企业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睿可(Reeco)系列两款新品——睿可MR73A与睿可MR73B。这两款具备人类形态与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将技术锚点深入更复杂的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它们以移动性突破固定工位限制,以感知力理解动态环境,以柔顺控制实现安全协作,为人类提供真正具备“手”与“腿”协同能力的智能伙伴。
赋予机器人“类人”的移动、感知与协作能力
中科新松此次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工位、单一功能”的局限。通过深度融合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协作潜力。
睿可MR73A: 代表更强大的“手”与“脑”结合。这款拥有27个自由度的双臂机器人,依托“双臂柔顺控制”和“智能感知”两大核心技术革新作业方式。它支持上肢协同阻抗控制和牵引拖动操作,配备躯干避碰与外力碰撞检测系统。这意味着其双臂不再是刚性执行末端,而是具备感知接触力、动态调整动作甚至允许人类直接引导的柔性协作能力,极大提升了人机并肩作业的安全性与流畅度。
同时,MR73A集成的自主定位导航系统、动态避障及多点巡逻路径规划能力,使其能在仓库、工厂、展馆等复杂场景中自主移动。结合多物体识别能力,可灵活执行搬运、拾取、巡检、导览等多样化任务,堪称移动的“多面手”。
睿可MR73B: 聚焦成为更可靠、高效的“腿”与“升降平台”,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升降”与“灵活调度”。它能以1m/s的速度移动,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及关键的自主充电功能(充电时长仅2小时)。
智能升降能力是其核心亮点,使机器人能在物流仓储场景中自如适应不同高度货架进行存取作业,或在产线上下料环节满足不同工位的高度需求,有效打通空间限制,成为优化物流效率的关键一环。
直击工业与商业柔性协作痛点
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科新松为睿可锁定的应用领域,直指工业与商业场景中传统自动化方案难以覆盖柔性协作生产、成本效益不高的关键痛点。
工业领域(如汽车、新能源、3C电子、半导体): 大规模刚性自动化虽已成熟,但产线切换、小批量定制、复杂物料转运以及需人机紧密配合的精密环节,仍是自动化盲区。
睿可MR73A 凭借双臂的灵巧性和移动性,可胜任工人/工厂安全巡查等任务。
睿可MR73B 依托其稳定的移动平台和升降能力,能将物料精准送达不同工位,显著增强生产系统的适应性与效率。
商业服务领域(如展馆、酒店、写字楼、园区): 虽存在服务机器人需求,但过往产品常因交互生硬或功能单一受限。
睿可MR73A 搭载语音大模型、支持多语言及个性化语音风格,融合人脸、物体识别的AI视觉技术。不仅能完成基础引导、咨询、文件取送,更能提供自然、个性化、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的交互体验,显著提升服务温度与效率,实现从“工具”向“智能伙伴”的进化。
睿可MR73B 的潜力在于其可靠的移动性和调度能力,可作为高效的内部物流载体。例如在大型办公楼宇内自动配送快递、文件或餐食,优化空间物品流转效率——让机器人送杯咖啡?分分钟的事儿!
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方向,其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仍在发展中。中科新松通过布局侧重不同能力(工业复杂操作、高效物流搬运、深度商业交互)的产品形态,得以在多元场景中并行技术探索,有效分散了押注单一技术路线或市场方向的风险。
更深层次看,尽管睿可系列两款产品形态和功能各有侧重,但它们共享大量底层核心技术。中科新松在相对统一且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差异化产品开发,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开发效率、有效控制了成本,也加速了产品迭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