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证券(香港)最新行业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正迎来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通用人形机器人虽仍需时间培育,但工业协作、商业服务、家庭陪伴等垂直领域的专业机器人已率先突破,开启万亿级市场的序幕。
报告指出,通用与专业双线并行,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生态,机器人行业格局正迎来重塑。
▍多点开花的机器人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正推动整个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使得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呈现“通用机型蓄力突破,专业机型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通用人形机器人由于需要突破模型算法、数据积累、硬件协同等多重技术瓶颈,预计将在2028-2030年迎来爆发期,到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万台以上。
在行业技术和厂家未成熟之前,先寻求在某个细分场景单点突破以打开局面是最现实的发展路径。因而垂直领域的专业机器人当前有望率先突破,行业百花齐放,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其中,工业协作机器人成为率先落地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工业协作机器人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7.89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增至27.8亿美元,2023-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29%。这类机器人在汽车制造、3C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发挥着关键作用,既能完成高精度重复性任务,又可与工人安全协作,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以汽车行业为例,协作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挡风玻璃涂胶、智能座舱螺丝锁附等工序,在比亚迪、吉利等工厂的实训案例显示,其可使生产线效率提升30%以上。
商业协作机器人则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无人零售、餐饮自动化等新业态的兴起,商业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30万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7270万美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12亿美元,CAGR高达75%。目前在部分连锁品牌的门店中,协作机器人已能完成咖啡拉花、茶饮冲泡等精细操作;在无人超市场景,其分拣配送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以上,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为越疆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企业带来了更成熟的落地场景和商业拓展性。

家庭场景成为另一块潜力巨大的市场。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正逐步取代传统单品,实现全屋智能的协同控制。报告预测,2029年该领域市场规模将达624亿元人民币,2024-29年CAGR达60%,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2.3%提升至14.6%。其中,未上市的卧安机器人正在家庭场景占据领先地位,以11.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其产品矩阵涵盖手指机器人、窗帘机器人等创新品类,通过分布式神经控制网络实现设备协同。2024年日本市场收入占比达57.7%,SwitchBot App连接设备超910万台,用户复购率达55.2%,展现出强大的生态黏性。
从应用场景看,工业领域的“人机协作”、商业领域的“无人化服务”、家庭领域的“全场景智能”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之外的三大主线。报告预测,2030年工业协作机器人将渗透至80%的汽车工厂,商业机器人在餐饮行业的普及率将达30%,家庭机器人则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控制中枢。
▍巨头竞逐,大模型与硬件协同成关键
在这些细分领域背后,机器人产品迭代的速度受制于模型/数据/硬件的协同进化,为此,全球科技巨头正加速布局机器人“大脑”核心技术,推动行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跨越。其中,英伟达与华为在大模型领域的突破,以及垂直整合方面的实践,勾勒出技术演进的清晰路径。
英伟达发布的全球首个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GR00T N1,被业内视为机器人领域的“Android系统”。该模型采用双系统架构,“慢思考”系统负责环境感知与任务规划,“快思考”系统以120Hz高频将指令转化为动作,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反应延迟的痛点。其创新的数据策略通过合成78万条轨迹(相当于6500小时人类演示)结合少量真实数据训练,使模型性能提升40%,大幅降低了数据采集成本。搭载该模型的机器人在仓储分拣、家政服务等场景的环境适应性显著提升,开发时间成本降低60%以上。

华为则通过生态构建补齐中国机器人产业短板。其升级的盘古大模型5.5版本及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已实现工业、康养等场景的技术孵化。华为向生态伙伴输出AI算法、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及芯片技术,结合伙伴在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使技术转化为量产的效率提升50%。与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企业的合作案例显示,搭载华为技术的机器人在焊缝检测、养老护理等场景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
招商证券认为,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行业将在未来5-10年迎来爆发期,提前布局的企业有望抢占万亿市场的制高点。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与场景丰富度,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华为生态的技术输出、配合数千家机器人中小企业,共同构成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通用机器人仍需等待的当下,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已展现出清晰的成长路径,有望成为把握行业机遇的重要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