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官方数据是有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场展示,众多厂商争相展示其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综合实力与最新成果,机器人大讲堂编辑们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从去年仍大多静止的人形机器人,到今年多数已能自主行走,并开始在展览、零售、接待等多个场景中落地应用,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进一步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全面升级!
那么,本次WAIC上,都有哪些新技术趋势值得关注?我们分别围绕机器人本体以及产业链,进行了部分梳理。
▍人形机器人本体实力加强
在今年的大会现场,人形机器人的硬实力“又上了一层楼”。例如在一楼大厅中央区域设计了一个“WAIC里弄技能大舞台”中央展区,擎朗、智元、新松、星动纪元等公司的机器人在这里表演才艺秀,做小吃、打鼓、舞龙,花样层出不穷,营造出了“人形机器人已经走近人类生活”浓厚氛围,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人形机器人软硬件实力的提升。
1.模型融合特性增强
多层级大模型的融合一直是业界主要探索的方向,通过将不同功能和特点的大模型进行融合,能够使机器人具备更强大的能力。同时,多层级大模型融合也有助于提升机器人的决策能力。
跨维智能新发布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DexForce W1 Pro,在WAIC现场做起了咖啡,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自主做咖啡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绝非易事。而DexForce W1 Pro则只需观众下达语音指令,便可完成识别并抓取咖啡胶囊、精准放入咖啡机、操作咖啡机、用杯子接取冲泡好的咖啡等一系列动作。在做咖啡这个任务中,DexForce W1 Pro凭借跨维智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双目纯视觉传感器、通用感知大模型、重复定位精度≤0.5mm的机械双臂和EmbodiChain具身智能开发平台等配置,展现出了强大的环境感知、动作控制能力。EmbodiChain具身智能开发平台通过“引擎驱动”的Sim2Real技术,先在虚拟环境中训练出高精度任务模型,再将该模型迁移到机器人中,从而实现了闭环。
擎朗智能则携人形机器人XMAN-R1制作起爆米花与饮品。在WAIC现场,一台XMAN-R1负责爆米花摊位,一台XMAN-R1则负责酒吧吧台。在酒吧吧台,XMAN - R1在接收到顾客的订单需求后,能够精准识别所需酒水的类别并进行选取,随后将酒水倒入杯中,展现出拟人化的动作与职业操守。
在WAIC首日,擎朗智能正式发布了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该机器人延续擎朗智能“为服务而生”的设计理念,依托岗位化垂域模型ProS,能够实现餐厅、酒店、零售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服务闭环,可以胜任餐食制作、配餐收台、房间整理等标准化操作。XMAN-F1也在擎朗智能搭建的剧院定时登台开麦,展现了其融合多模态交互、大语言模型与自主决策系统的智能演示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级大模型的融合将会越来越成熟,人形机器人也将因此获得更强大的智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2.动态性能显著增强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想要更好落地,运动性能是首要保障。
宇树科技展台前可谓人满为患。而热度爆棚的秘密在于,宇树科技竟将两个月前举行的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原封不动”地搬到了WAIC现场。在展台上,宇树的人形机器人G1不仅互相“拳打脚踢”,还和人进行了对抗,这吸引了数千人的围观。
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科技在机器人领域一直以创新与高性能著称,就在前几日,宇树科技发布了双足人形机器人新品Unitree R1,售价3.99万元起,重量约25公斤,轻巧灵活支持改制,还集成语音与图像多模态大模型。
在云深处科技展台上,该公司旗下的四足机器人在场地上四处游走,爬楼梯、攀爬高台、空翻、直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都游刃有余,展现出卓越的运动性能。云深处此次携绝影X30、绝影Lite3和山猫M20这三款旗舰产品亮相WAIC,为行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其中,绝影X30化身为“巡检员”,在展区内巡逻检查,能够精准识别指针仪表的各类信息,此外当电量不足时,绝影X30能够自主前往充电桩设备进行充电。这是云深处首次公开展示行业级四足机器人全流程智能巡检作业能力,展现出公司在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强大优势。
星动纪元也携其核心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亮相,包括星动L7、星动XHAND1、星动Q5等产品。其中,星动L7是星动纪元前几天新发布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L7拥有55个自由度,能够跳舞、叠衣服、拧螺丝、撕一张完好无损的纸巾等等,还能实现360°旋转跳,爆发力强,运动性能好,还可根据场景需求选择“整机形态”或“半身形态”。
星动Q5是星动纪元6月发布的新产品。作为轮式人形服务机器人,Q5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智能性,能够完成高度仿真的肢体动作和多种精细复杂的任务。
星动XHAND1作为星动纪元自主研发的五指灵巧手,首创行业关节直驱方案,具备高自由度、高性能和高智能性,能够执行复杂任务和精细操作。
动态性能是人形机器人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之一,宇树科技、云深处、星动纪元等厂商的机器人产品能够完成多种拟人化的动作,在运动能力上不断优化。
3.应用场景拓宽
落地场景或许依然会是未来很长时间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的长期主线任务。目前来看,在特斯拉的带领下,工业场景依然是大家探索的重点,但是银河通用却单独在零售场景杀出了重围,而且场景成熟度已经来到了商业化落地前期,着实让人意想不到。此外,特斯拉由于前不久,开了一个机器人餐厅并由人形机器人卖爆米花,这次展会,我们也看到了类似服务场景案例,擎朗就同样让人形机器人做起了爆米花,跨维则展示了基于sim2real的做咖啡技能,各大厂家的应用可谓精彩纷呈。
来到乐聚机器人的展台前,其旗下的Kuavo正有条不紊地执行着组装任务。Kuavo是乐聚2023年底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随着技术的革新与经验的沉淀,Kuavo也经历了多次的改良与升级。这次WAIC大会,可以看到乐聚展现的Kuavo在工业智造现场的真实作业能力已经愈发完善,不仅仅是机器人的闭环控制更加优秀,而且带来了四大行业级解决方案,旨在打通人形机器人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
银河通用旗下的Galbot G1则展现出了在零售、工业等多场景的实力。在WAIC现场,银河通用1:1还原了真实的商超场景,Galbot则成为这里的专职店员,听从观众的要求,从陈列众多商品的货架上选取所需要的物品。针对工业场景,银河通运则为Galbot布置了料箱转运任务。在该任务中,Galbot展现出流畅的作业能力,既能自主识别所需搬运的箱子的位置,还能平稳准确地抓取、搬运与放下。
据悉,Galbot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稳定作业,离不开银河通用研发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其中,针对商超场景搭载的GroceryVLA,突破了传统“视觉+轨迹规划”分离设计,能够在几乎无空隙、紧密排布、涵盖数十种SKU的真实货架环境中,自主识别并完成商品抓取。
场景应用对人形机器人来说至关重要,与商业化落地密切关联。乐聚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公司旗下的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了在场景应用上的真实作业能力,并显示出人形机器人在更多场景应用的潜力。
4.越来越重视仿真特性
仿真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趋势,因为人形机器人想要“更生动”、“更温暖”就需要有更加亲切的面部和表情,人形机器人企业除了做电机、做灵巧手,这次还出现了一个做“脸”的大趋势。
卓益得展台上的“睿娜”仿真表情机器人就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睿娜采用了先进的表情模拟和生成技术,能够1:1还原人脸表情。据悉,其皮肤和面部细节达到了高度写实的水平。此外,睿娜的头部还内置了专利高仿真摄像头眼球,能够实现眼神聚焦和动态追踪、物品识别定位等功能。
除了睿娜外,卓益得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仿真表情机器人“学霸01”在WAIC现场得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为它颁发的博士入学通知书。
此外,卓益得还重磅推出了其双足人形机器人新品“行者三号”。该机器人身高约1.7米,体重却仅在38公斤左右。相较于行业同级人形机器人,其机身重量减轻了20%以上。这主要得益于肌腱仿生驱动技术,“行者三号”也因此更加灵活、能耗大幅降低。
另外一家企业数字华夏始终致力于人形机器人仿真特性的提高,并研发出了仿生人形机器人夏澜。此次WAIC,数字华夏也携夏澜一起亮相。夏澜以精密仿生技术为核心,可以模仿人类大多数的表情。据悉,数字华夏目前已经攻克了“眼球追踪”和“口型一致”等重大技术难题,夏澜或将迎来进一步的升级。
除夏澜外,数字华夏新推出的IP系列机器人星行侠也在WAIC登场。星行侠是行业内首款本体、轮式相结合的双形态人形机器人,其轮式底盘与双足可分离,具备长续航、电梯联动跨楼作业、自动跟随等功能。
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来看,想要进入家庭、展厅等场景,仿真特性必然会是人形机器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拟人化的外形在人机交互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卓益得、数字华夏等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将机器人的仿真特性纳入设计理念中,有望助力人形机器人的再升级。
5.小型化趋势
人形机器人小型化正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成本来看,小型化往往意味着更低的制造成本,所需的材料、功率等都更低。从应用场景拓展来看,小型化的人形机器人所占空间更小,能够在狭窄、拥挤的空间中自由活动,未来有望进入家庭、医疗等场景。从便捷性来看,小型人形机器人更易于移动,方便搬运与使用。
松延动力此次展出的人形机器人N2以小巧灵活著称。N2身高仅1.1米,体重20公斤,全身拥有18个自由度,具备卓越的运动性能,奔跑时最大速度达3.2m/s,在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上获得了第二名的喜人成绩,展现出强大的续航能力和运动稳定性。
除N2外,松延动力还展出了其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小诺”。该仿生机器人能够做出多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在现场能够跟随人们的指示而即时改变。据悉,“小诺”具备先进的实时面部表情模仿与人机交互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并复现人类表情。
从一开始的小型双足机器人Pi(小派),到后来的小型双足人形机器人Hi(小海),高擎机电一直走在研发小型机器人的道路上。本次展会,高擎机电的小派小海齐上阵,在现场走来走去,与游客互动,与周围其他机器人产品互动,别有一番趣味。
高擎机电认为“小型化”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其具备诸多优势,结构小而简洁,整体小而灵巧,占用空间小,重量也轻,方便生产运输以及开发者后续使用,小体积意味着未来使用场景广,狭窄环境可通过性强,价格“小”,性价比高,致力于让每一位开发者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当然,性能不“小”,能力不“小”,自研高精度小体积关节模组输出力矩大,连接稳定,工作可靠,机器人整体鲁棒性高,仿人体步态自然,多自由度关节可实现叶问蹲等诸多复杂动作。
小型化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性价比高、灵活便利等优势不仅方便生产与制造,更方便未来投入到应用场景中。
6.呈现产品矩阵生态
人形机器人呈现产品矩阵生态的趋势逐渐明朗,各大人形机器人厂商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款式多样,形态各异,涵盖了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应用场景。这些多样化的产品相互补充,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生态。这样的产品矩阵生态一形成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能促进技术的协同发展,共享核心技术和研发成果,加速行业的发展。
智元机器人此次参展更是把其机器人流水线的“迷你版”搬了上来。智元机器人旗下的“远征”“灵犀”“精灵”三大机器人家族,在这次大会现场都“混了个脸熟”。打冰壶、分拣物品、握手,耍出各种“花招”。此外,智元的灵犀X2也在现场亮相,据悉这是其首次出现在大型展会现场。灵犀X2身形灵巧,能够完成跳跃、舞蹈、骑脚踏车等动作。
展会现场,魔法原子旗下的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首次亮相,其性能强劲,灵活迅捷,具备 24 个基础自由度,最多可扩展至 49 个自由度,关节最大扭矩超过 130 牛・米,能完成“大扰动冲击恢复”、“连续倒地起身”和“下腰”等动作。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W现场跨越60cm垂直障碍、攀爬40°斜坡、丝滑上下楼梯等动作展现了其出色的高动态性能。 此外,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小麦”奔跑、消费级四足机器人MagicDog稳定完成连续翻跟斗等动作也是高动态性能的展现。
坚固的本体、性能优越的电机关节模组,再加整机控制算法的优化,使得魔法原子全系产品均具备高动态性能和高表现力,能稳定、出色完成难度高、运动幅度大的动作。产品既拥有在复杂环境下高效移动作业的能力,又能为科研教育、二次开发等提供坚实的硬件平台保障。
人形机器人呈现产品矩阵生态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不仅要对已研发的产品进行多次迭代、升级与更新,还要开发新产品,此外人形机器人涉及的产业链复杂,许多企业在研发时不只是在研发机器人本身,往往涉及到产业链的各个分支,最终呈现出“机器人家族”。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深化
在现场,除了诸多人形机器人厂商外,还能看到不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商。
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技术实力能够不断加强,创新成果能够不断涌现,离不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化。
1.灵巧手加速优化
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执行部件,集深度仿生、柔性感知、微机电系统、高性能材料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之大成,拥有感知和操作两大能力,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时机器人在WAIC上发布了第五代产品RH56F1系列仿人五指灵巧手(以下简称“F1系列”)。该灵巧手采用全金属机身与骨架一体化设计,大幅提升结构强度和刚性,具备强大的抗冲击性能。F1系列灵巧手还实现了多模态融合感知,集成触觉、力、位置和温度四大类共24组高性能传感器,能够满足抓取、精准操控等需求。可以说,因时机器人的新灵巧手在构造、感知、操控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升级。
灵心巧手携其全新Linker Hand L6工业版灵巧手亮相WAIC现场。该灵巧手具有6个主动自由度、12个总自由度。作为灵心巧手针对工业场景需求而研发的新产品,该灵巧手采用了全新驱动模式和动力模块,其内部空间高度集成了驱控一体化设计,展现出强大的性能。在展台上,Linker Hand L6工业版还表演了弹钢琴,动作灵活,操作稳定,弹奏出了优美的乐符。
傲意科技则展示了其研发的ROH-AP001、ROH-LiteS等机器人灵巧手以及OHand™系列智能仿生手等产品。其中,ROH - AP001作为傲意科技推出的第二代灵巧手,采用轻量化设计,仅重640克。它结合工业级仿生结构,配备高密度点阵触觉传感器,具备强大的灵活性与精准操控能力。
可以看到,各家的灵巧手在设计上都各有千秋,展现出了强大的感知与操控能力,除上述企业外,兆威机电、雷赛智能、灵巧智能等企业也都将灵巧手产品带到了WAIC现场。
2.其他零部件做强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涉及上中下游,其中上游包括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系统开发,而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传感器、电机、丝杠等等,这些零部件的质量和水平与机器人的性能直接挂钩。
动易科技作为人形机器人公司,虽成立未满一年,但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有自己的独特心得。动易科技选择全栈自研硬件,其自主研发的PhyArc系列准直驱一体化摆线关节模组,具备轻量化、高爆发、抗冲击、高精度等特点,融合了自研摆线减速器、力矩电机等核心零部件。
与行星减速器相比,摆线减速器具备更高的精度;与谐波减速器相比,其负载能力更强;与RV减速器相比,它的体积更小。综合来看,摆线减速器更契合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需求。
本次大会,动易科技还带来了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新品PHYBOT M1与PHYBOT C1进行展出。其中,PHYBOT M1作为动易科技首款高性能通用人形机器人,身高1.72米,重量为60公斤。该机器人全身搭载了PhyArc系列关节模组,拥有32+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扭矩达530N·m,能够流畅完成多种动作,续航时间长,负载能力强。
在WAIC现场,深耕于传感器的戴盟机器人携其“家族产品”进行展示。目前戴盟已发布了多款机器人产品,包括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多维触觉感知五指灵巧手DM-Hand1、便携穿戴式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DM-EXton等。其中,DM-Tac W独具创新地将摄像头集成到传感器内部,并构建了超高密度的感知阵列——每平方厘米涵盖4万个感知单元,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DM-Tac W能够为夹爪等设备赋予类人触觉能力,助力应用该产品的设备在复杂场景中实现精准操控。
此外,在WAIC现场,还能看到蓝点触控、恒工精密、因克斯等等企业展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用零部件。
▍更多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
除H3馆外,其他场馆也都能看到不少企业展台前展示着人形机器人,包括腾讯、中国移动等等,成为了独特的风景线,吸引观众驻足。
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升高,不少企业也纷纷入局。
其中以车企和互联网公司最为突出。
人形机器人与汽车在许多方面拥有技术同源性,不管是电池、减速器、丝杠等关键零部件,还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车企的许多行业技术与经验都能够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
本次WAIC,特斯拉携其智能电动车、人形机器人产品Optimus、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等最新成果亮相。
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者,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推出的Optimus Gen 2能够稳定行走,并完成单腿支撑、蹲起等类人动作,在平衡性能和控制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
据悉,特斯拉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预计于今年内推出,五年内计划实现年产100万台。
互联网公司则专注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具身智能大模型上取得新的突破。
在WAIC现场,腾讯发布了具身智能Tairos开放平台。该平台分为模型算法和云服务两大部分,其中模型算法囊括了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和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这3个具身模型。
据悉,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的具身智能软件平台,通过即插即用的方式面向机器人行业开放。
作为互联网公司,腾讯早在2018年便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并研发出了多种机器人,包括四足机器人Jamoca、轮腿式机器人Ollie、多模态四足机器人Max等等。经过对机器人多年的研发探索,腾讯逐渐发现机器人的不足之处,也渐渐明晰自己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职责——打造具身智能平台,为机器人公司提供大脑和算力。
▍人形机器人发展热潮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我们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风貌与新趋势,从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到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从政策支持的保驾护航到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在全面加速。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或是自主研发,或是出钱投资,人形机器人正成为资本逐利的手段之一。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也会不断升级,人形机器人产业也会更加成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人形机器人从展台上走到生活中去。
(更多人形机器人赛道深度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形机器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