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38自由度!月泉仿生应手Y-Hand M1以力量×速度×精度×柔顺×灵活重新定义仿生手极限

陆柒2025-08-111002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 WRC)博览会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携最新产品亮相,展示前沿技术,人形机器人无疑成为了全场最大焦点。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众多科研团队与企业持续发力,推动技术突破不断涌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解决方案,从机械结构的优化升级到智能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持续提高,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在这一进程中,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最终执行端,其综合性能不仅是衡量整机可用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更成为下一阶段产业链竞逐的核心技术焦点。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任露泉院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任雷教授共同创立的北京达奇月泉仿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月泉仿生”),长期致力于推动仿生科技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前不久,月泉仿生正式对外推出了仿生拉压体灵巧手应手Y-Hand M1该灵巧手不仅以38个自由度创下全球最高纪录,更在力量、速度、精度、柔顺性、灵活性五个维度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性能突破彻底革新了仿生灵巧手的技术边界,为该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全球自由度最高仿生灵巧手应手Y-Hand M1,实现性能技术双突破


据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应手Y-Hand M1仿生灵巧手基于任雷教授国际首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发而成。该成果通过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功能原理二十余年的深入研究,以及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持续的创新性工程化实践,最终在理论与技术层面实现了三项颠覆性创新。


 

一是颠覆传统刚性铰链式设计,重现了生物关节的三维6 自由度自然运动,大幅提升了关节灵活性和柔顺性;二是基于自研的磁集电驱人工肌肉重现了人体骨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实现了高质量功率密度比的驱动,以及驱动、变速、传动一体化动力系统;三是基于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仿生多层多级刚柔耦合系统设计,可以实现系统级的动力传输、能量管理和环境交互。


在核心性能方面,应手Y-Hand M1也凭借一系列突破性表现创下多项行业纪录实现了“力量、速度、精度、灵活、柔顺”的五位一体协同提升,为仿生灵巧手领域树立了新的性能标杆。


力量方面应手Y-Hand M1整手握力达到28.7kg,超出传统刚性灵巧手6倍以上可满足多种高负载类人抓握与操控需求。


 

速度上应手Y-Hand M1五指闭合动作仅需0.2秒即可完成,反应速度接近人手水平是刚性灵巧手的3倍以上,可大幅提升操作效率。


 

精度上应手Y-Hand M1单指指尖重复定位精度达0.04mm,为传统刚性灵巧手的2倍以上能够胜任多种类人精细操控任务,满足高精度作业要求。


 

柔顺性方面应手Y-Hand M1手指挠度为59mm/N,具备优异的柔顺表现在接触人体、易损物品及外部环境时,可有效避免冲击与损伤,保障人机物理交互和环境交互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灵活性方面应手Y-Hand M1整手拥有38个自由度,是目前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仿生灵巧手可完成复杂多样的类人灵巧抓握和操控动作。


 

 

 

 

这些全方位的性能突破,使应手Y-Hand M1成功打破了机器人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力量与速度难以兼顾”、“高柔顺与高精度无法同时实现”、“高负载与灵巧操控无法平衡”等行业难题,为智能制造、巡检运维、医疗健康、家政养老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工业生产中,应手Y-Hand M1可承担高精度装配工作,替代人工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能完成复杂线束插接、密封圈安装等高精度工序,通过替代人工流水线作业提升整车装配一致性与效率,推动汽车制造自动化升级;在高端电子设备制造中,其超精细操作能力可精准完成芯片引脚焊接、微型电容装配等工序,凭借高精度抓取实现微小元件高速装配,降低人工操作误差导致的不良率,为高端电子器件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一脉同源多产品,构建完整通用具身智能技术生态体系


与全球自由度最高的应手Y-Hand M1技术一脉相承,月泉仿生此前也同步推出了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 M1、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及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人博文W-Bot三款产品,完成从单品技术创新到生态化布局的跨越,构建起系统化的仿生科技产品矩阵。


 

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 M1


信手 X-Hand M1 采用全面的仿生设计,拥有类人手的尺寸与节段比例,其掌弓采用仿人手横弓、纵弓三维结构,同时采用仿生环形斜轴,完美复现人手特性:在手掌张开时可适配更大物体的抓握需求,闭合时能形成紧密贴合物体的包裹姿态;在核心技术层面,信手X-Hand M1采用高功率密度电机矩阵,搭配单手 530 个触觉传感单元实现灵敏触觉感知。历经多次优化迭代,信手 X-Hand M1 在速度、力度、精度与灵敏感知等核心维度实现了跨越式突破,重新定义了刚性灵巧手的性能边界,为复杂场景下的精细操作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


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全身配置51个自由度。其驱动系统采用高功率密度的电机模组,关节峰值扭矩可达340N・m;感知方面其头部深度相机与360°LiDAR构成的“感知中枢”可全方位捕捉周围环境信息;运控方面配合月泉仿生自研WBC(全身动力学控制)+MPC(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可自主学习迭代行走步态,为多场景应用奠定基础。


 

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人博文W-Bot


博文W-Bot以结构与技术双重创新重构轮式人形机器人形态逻辑。0.2㎡超小底盘使其灵活穿梭复杂空间,下肢采用仿生髋-膝-踝三折叠结构,并结合全身层级神经网络运动平衡控制,实现了操作范围的极大拓展:下蹲时能精准操作地面物体,直立后可触及 2.2 米高度的作业范围。其配备7自由度仿人臂,双臂负载达20kg,可搭载信手X-Hand M1或应手Y-Hand M1实现类人灵巧操作,将边缘场景转化为落地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之间的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应用层面,博行X-Bot可搭载信手X-Hand M1或应手Y-Hand M1,实现全身运动与精细操作无缝配合;技术层面,信手系列和应手系列在触觉算法、驱动技术等核心领域互鉴优化,共同提升性能。这种技术关联与协同效应,支撑起月泉仿生从手部精细操作到全尺寸通用具身智能的完整技术生态体系。


▍结语


在当下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迭代、产业生态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月泉仿生以应手Y-Hand M1为核心,通过多维度技术突破与生态化产品布局,为行业提供了兼具技术创新性与场景落地性的解决方案。其基于“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开发的灵巧手及系列机器人产品,不仅在自由度、动力系统、感知交互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协同控制技术,构建起覆盖手部操作、全身运动到场景适配的完整技术链条。


从产业价值来看,应手Y-Hand M1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测试应用,已验证其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而博行X-Bot与博文W-Bot的差异化定位,则进一步拓展了人形机器人在通用场景与垂直领域的覆盖边界。这种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系统的技术闭环,不仅降低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成本,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框架与开发范式。


展望未来,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化发展,人形机器人将面临更复杂的动态环境与更精细的交互需求。月泉仿生通过持续迭代仿生拉压体技术体系,有望在人机协作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维度实现新突破,其构建的通用技术生态或将成为推动行业从“功能实现”向“智能进化”跨越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