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投资人近期表示,在首届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除宇树和天工外,其他亮眼企业似乎不多。但机器人大讲堂认为,运动会恰恰表明,在机器人这一长期发展的赛道中,技术尚未形成明显断层。目前百余家企业技术实力仍处于相近水平,软硬件之间尚未拉开显著代差,尚未出现具备绝对优势的领导者。甚至部分企业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弯道超车,超越宇树。
作为首次举办的赛事,本届运动会在规则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引发了不少讨论。例如未对参赛机型的尺寸、构型、是否允许改造以及自主化程度评分等作出明确规定,导致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形态各异,“高矮胖瘦”不一,出现全尺寸机型与小型机器人同场竞技的情况。跳高项目中还有专用机型参赛,并获得第二名,跑步项目中的多数机型也经过定制化改造,仅有少数企业直接使用量产产品参赛。这些现象表明,无论是产业还是赛事本身,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那么,除了宇树和天工等名次亮眼的企业,本届运动会是否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机器人大讲堂认为,在小组赛中依然可以看到一批具备潜力的新兴企业。例如魔法原子推出的小尺寸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在同类尺寸机器人中,其奔跑速度、跳跃高度和距离均表现优异,性能与宇树同规格产品G1相当,甚至部分指标有所超越。

据悉,魔法原子在本届运动会中参加了100米、400米、4×100米接力、原地跳高和立定跳远等项目,所有参赛机型均为对客交付的标准产品,未为比赛进行任何特殊调整,MagicBot Z1自推出仅一个半月,仍在持续迭代中。在这种情况下,它仍取得了100米和400米初赛小组第一;100米初赛中以28.88秒的成绩完成比赛,与第一名的H1只差5秒。考虑到小尺寸机器人在步长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一成绩已体现出显著潜力。
赛后机器人大讲堂采访获悉,这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正向行业释放明确信号:以“成为下一个宇树”为战略锚点,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加速突围。
▍运动会之外的产品真经
魔法原子的自信源于其扎实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布局。
可以很直观的发现,魔法原子从服务家庭的消费级机器人,到适配工业场景的专业机器人,从儿童身高的高动态小人形,到与人类等高的全尺寸人形,每一款产品其实都瞄准宇树的明星品类,却又在细节处注入差异化设计,每一款产品都承载着明确的场景使命,又共同构成了对标宇树的完整生态。
例如,高动态小型人形MagicBot Z1注重动态性能表现。该产品支持二次开发,搭载全自研高扭矩关节模组,可完成倒地起身、下腰等高难度动作。拓扑优化设计的机身结构在跌倒冲击中仍能保持稳定,内置智能交互系统与开源API接口,也使其成为科研机构的理想实验平台。本次赛事中,Z1的表现就已展现出技术特点。

机器狗产品线的迭代,体现魔法原子对细分场景的深度理解。其消费级MagicDog以“抗摔耐用”为核心特点,定位家庭陪伴娱乐酷玩场景,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能够理解指令、识别用户情绪,并通过自定义动作进行才艺展示。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派送周边的表现,也验证了其在密集环境中的自主避障与路径规划能力。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小麦”作为魔法原子的旗舰产品,在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已展示出其领先的技术特点。其仿生设计不仅体现于外观,更深入运动逻辑底层。直膝行走技术突破传统双足机器人屈膝限制,结合大量训练的拟人步态,使其既能以3m/s速度奔跑,又能在工业产线完成精密操作。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小麦”首次公开展示双机臂协同点胶作业,动作精度控制在1~2毫米内,连续4小时稳定运行,几乎100%成功作业。点胶作业流程20秒,已经非常接近标准产线的18秒;同时双臂系统作业,也让效率直接翻倍,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在产线落地的能力。
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在团队方面,宇树有着极强的运控和硬件开发团队,也有足够强的控本能力,魔法原子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因为其核心团队曾深度参与小米铁蛋的研发,见证了消费级机器人从技术玩具到家庭伙伴的蜕变,所以公司正式成立时,团队带着一个清晰的判断:人形机器人的竞争短期内没有绝对的领先,终将会逐渐从硬件参数竞赛升级为软硬协同的价值战。
基于此,魔法原子的全产品线从诞生起就带着高速成长基因,致力于快速在产品上成为下一个宇树,但又具备更多的优势特性。例如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关节响应速度比行业平均水平更快,机器狗延续团队此前积累的机械结构设计、动力系统调校经验,整机抗摔性能做到了更强。而恰恰是这些创新的特质,使其能够成为下一个宇树,却又能让人一眼看出差异的关键。
▍不是成为宇树,而是重新定义“标杆”
当然,魔法原子不仅仅试图成为下一个宇树,而是希望“弯道超车”,成为独特而唯一的“魔法原子”。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当宇树以3.9万元的低价硬件搅动市场,各路玩家震惊之余扎堆开始比拼“谁的关节更多、谁的性价比更高”时,行业都试图寻找到一个能突围的关键点。魔法原子则释放出了一种行业新观点,即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终极战场,或许不在参数表的数字里,不以绝对的价格衡量,而在落地能力以及用户真实触摸到的差异化体验中。
为此,虽然在战略定位上,魔法原子对标宇树,却又试图通过自身独特优势,打造一些创新点,破局行业竞争,让人们能买到宇树之外的“不同且同样有趣的机器人”。
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赛道上,有人把性价比当作入场券,有人用供应链优势筑起高墙,其实魔法原子正以一种更“叛逆”的姿态狂奔,它不回避与行业标杆宇树的对标,却拒绝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它试图延续宇树的极客技术基因,却要在人形机器人的疆域里写下新规则。“应对低价竞争的核心在于价值重构,宇树以极致供应链成本打价格战,我们则靠创新产品特性、算法细节和真实数据构建护城河。”魔法原子对我们解释道。
魔法原子始终以“全产品线+全场景解决方案”的形式亮相,不局限于产品展示,其战略布局清晰指向以产品为支撑、以场景为杠杆,构建“技术-场景-生态”闭环生态。例如消费级机器狗注重提升多模态交互体验;工业场景则聚焦垂直场景,通过具备一定泛化能力的端到端模型解决产线柔性制造问题,为柔性产线大幅降低部署成本。

这一思路与行业技术趋势吻合。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成为核心议题。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动作”与“实现落地”代表两种不同技术层次。魔法原子团队认为,具备深度的场景理解能力,强供应链能力和落地交付能力的公司会跑的越来越快;机器人价值也应体现在“真实体验”中,体现在真正转化成新质生产力的结果中。
公司方面强调,人形机器人最终需服务于真实场景,场景适应能力核心在于算法精度与数据广度。在这一理念下,其产品不仅能完成高动态动作,还可通过多模态交互理解人类需求,在导览、工业等场景中实现具备认知能力的类大脑智能响应。算法和模型突破是魔法原子的核心优势,例如其运动控制算法经过大量拟人步态训练,在动态平衡和抗干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
以MagicBot Z1为例,其高爆发动作不仅依赖关节扭矩输出,更得益于强化学习算法对运动性能的提升。倒地起身时,Z1算法可快速调整各关节角度,确保机身重心稳定;拟人行走以及奔跑过程中,更能自适应各种地形。而“小麦”在进行双臂点胶作业时,通过大量真机场景的数据结合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从而完成毫米级精度的取放以及应对背景泛化,高度泛化,姿态泛化,位置泛化等的能力。
此外,数据是魔法原子模型迭代的重要支撑。该公司技术发展依托于数据工厂建设,采用80%真实数据+20%模拟数据的混合驱动模式。魔法原子深入真实场景采集数据:在导览技能中记录人机交互数据,在工业产线则采集真实机器操作过程中的多维度数据,在家庭环境中获取机器狗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数据。这些来源于实际场景的数据助力算法精准适配复杂现实环境。未来,随机器人出货量增加,数据积累将进一步丰富。
落地能力不仅体现在单机性能,更在于多机协同。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由多台机器人组成的混合集群,完成了动态编队舞蹈与跨平台任务传递,验证了分布式运动控制架构的实时响应能力。这种复杂协同背后,核心在于解决机器人如何“融入”人类环境,而非让人适应机器。魔法原子通过机器人的学习能力提升交互体验,其背后是分布式控制架构的实时响应突破,也标志其产品正从“单机功能”向“多机协同”的生态阶段迈进。

▍在人形机器人战争中找到独特坐标
回顾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探索”向“价值回归”的转变。随着资本热度下降、概念泡沫消退,最终留下的企业必然是那些能够回答“机器人能为人类创造什么价值”的玩家。正如汽车行业从比拼发动机性能转向智能驾驶安全性,人形机器人的下一阶段也将从硬件参数竞争转向落地体验竞争。在这一过程中,魔法原子依自身节奏,试图探索“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标准”。
纵观魔法原子发展路径,其成长逻辑清晰可见:以早期四足机器人技术积累为起点,通过全栈技术与全产品线布局建立竞争基础,依托算法,数据和模型构建差异化壁垒,形成“算法深度、数据广度、模型泛化”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最终在场景落地中实现价值闭环。
目前,魔法原子产品还已在工厂搬运、电机产线点胶、商用场景导览导购等场景验证技术可行性。这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公司,正以“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的野心,在人形机器人竞争中书写自己的答案。从试点到大规模落地,魔法原子也在构建包括成本控制、售后服务、场景适配的体系化能力,公司正与合作伙伴共建具身生态体系,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样品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

正如有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竞争,并非一两款定制化产品的胜负,而是关于人与机器人关系的重新构想。
这意味着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而魔法原子,正稳步走向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