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保姆,一场反常识的狂欢

Jack2025-08-271745人形机器人

自从特斯拉做爆米花爆火全网后,人形机器人进家庭、做食品的言论似乎又热了起来。

8月的世界机器人博览会“机器人火焰研究所”展台前,永远围着最热闹的人潮,孩子们踮着脚盯着机器人摊煎饼、调饮品、炒滑蛋虾仁,一对母女愣是等完工作人员调试机器,就为了尝一口“人形机器人做的煎饼粿子”。

这边的人形机器人接打爆米花,这边人形机器人递冰淇淋,现场一派“未来生活已来”的狂欢感。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么酷炫的“人形机器人保姆”,真能搬进你家?

虽然在不少新闻报道中,都展现了未来以来的画面,但真实答案可能让大多数人凉半截——在国内现在完全不行,未来3年没戏,至少得等5-10年。不是技术不够炫,是藏在“热闹”背后的3个致命问题,至今没找到破解的法子。

▍人形机器人进家庭是个伪命题

第一关:人形机器人做食品,连许可证都拿不到。如果理智思考,你真的敢吃人形机器人递来的冰淇淋吗?先别急着点头,看看行业里的“潜规则”:专注机器人多年的擎朗、越疆等公司,虽然在展会上让人形机器人展示做爆米花,但只敢标“演示用”,从不敢真让观众吃。

可依然有些成立没多久的创业企业,并无这方面的安全“常识”,真的直接把人形机器人做的食物递出去,制造人形机器人很快进家庭帮人干活的错觉,吸引不少孩童品尝围观。

事实上到如今,这些“人形机器人大厨”,连食品经营许可证都拿不到。例如根据现行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分类,“机器人大厨”的主体业态是“利用自动设备从事食品经营”,市场监管局暂时根本没有对应的许可分类。

这不是故意卡脖子,是真的没法保证安全:人形机器人接触食材的每一步,从揉面到递餐,都没符合食品加工规范的标准;食材污染风险怎么量化?机器人的末端机器手多久消毒一次才合格?这些全是空白。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根据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来看都难以合格,都会遇到风险点,很难对受到污染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上海早就出过先例:几家新开的机器人面馆,刚营业就被食药监管部门叫停,理由是“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擅自经营”。哪怕监管部门想“鼓励创新”,也架不住“吃进嘴里的安全不能赌”,毕竟真出了问题,连“谁污染、怎么污染的”都查不清。

现在行业协会只能急着补漏洞:哪些材料能接触食品、机器多久保养一次、数据怎么存才好追溯(比如你吃了没熟的薯条,能查到具体制作时间),这些基础的“团体标准”乃至“企业标准”都还在摸索,更别说统一的行业规范了。连“干净不安全”都没法保证,谈何进人类家中做饭?

第二关:关节卡手、机器人摔倒、电池爆燃都是隐患。就算机器人做的饭能吃,你敢让它在客厅里转吗?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目前不少外壳上都依然藏着“陷阱”,很多穿着人形外壳的产品机型,在关节处都有明显卡缝,孩子的小手要是不小心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做消费品行业的基本都知道:“带电需谨慎”,人形机器人的充电桩不仅带电,本体还装着大块电池,这简直是“移动的安全隐患”。目前,连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都有严格的安全标准,可人形机器人的电池呢?续航够不够先不说,安全性、可靠性连参考标准都没有。它想要进入消费者家庭,要在你家客厅、厨房转,万一电池出问题,用各类带电设备弄出问题,无疑比手机爆炸都要危险10倍。

因此目前大多养老机器人,都仍是在公共场所优先普及,展示人形机器人如何进入家庭场景,无疑步子迈的有些大。

更要命的是,人形机器人虽然精密度极高,安全设计的要求比手机、家电严得多,但柔性化皮肤还没有覆盖全身,现在市面上的机型,连“防卡手”“电池防漏液”这些基础安全关都没过,更何况人形机器人目前自重普遍超过40KG,突然断电、意外摔倒对人体、家庭环境的危害非常明显。

有业内人士直言:“除非在结构、安全技术上有底层突破,否则这几年根本别想进家庭。”因为总不能为了“智能”、“科技”,把消费者家里的安全当赌注吧?人形机器人进家庭,在当下提起来无疑有些为时过早。

第三关:出了问题找谁?追责的坑至今没填上。就算前两关都过了,还有个更头疼的问题:人形机器人做的饭要是让你吃坏肚子,制造了破坏,找谁追责?

去年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率先推出“餐饮智能机器人”管理规范,列了47项监管项目,比如机器人要定期消毒、维保——可这只针对餐饮场景,家庭场景呢?厂商在销售给个人后,如何保证售后维护?售后一直是产品经理需要率先考虑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更何况与人接触的售后问题更是比单纯的产品售后麻烦数倍。

试想一下,你家的人形机器人要是无法判断食物变质,或者煎牛排时温度没控制好,制作的精美菜肴吃了闹肚子,或者弄坏了家里的各类电器,你怎么证明是机器人的问题?现在连“机器操作数据该存多久、怎么存才不被篡改”都没定论,真出了纠纷,你拿不出证据,企业可能也说不清责任。

因为例如在食品制作环节,如果按照食品安全规定,机器人做食品,所涉及到的原料、物流、储存等环节应该都需要得到严格控制,制作过程也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确保“机器人的定期消毒和维保,从而才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你如果私下采购了这类产品,意味着默认自主承担机器人的安全风险。

机器人行业里不是没在努力:标准化协会、人工智能协会近年来都在推“团体标准”,想把“消毒频次”“数据保存方式”这些细节定下来,再慢慢推行业标准。可标准从制定到落地,再到全行业执行,没个三五年根本搞不完。连“出问题能追责”都做不到,谁敢把它请进家当“保姆”?

▍家庭并非当下人形最优解

虽然厂商热衷于炒作人形机器人进家庭的概念,但消费者别被“人形”骗了!当下家庭服务的最优解肯定根本不是它。因为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就算所有安全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的供应链也撑不起“人形机器人进家庭”。

人形机器人是出了名的“高度集成品”,复杂程度堪比汽车——AI技术确实在进步,可没有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再厉害的技术也没用。单就说电池:现有机型的电池,要么续航不够,要么安全性没验证,而且随着智能化提升,机器人耗电量会越来越大,“电量不足”的问题只会更突出,此外,一体化关节、传感器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攻克。

更别说人形机器人进家庭,大脑也还得攻克“物理智能”和“社交智能”:它得能分清酱油和醋,能感知到孩子在身边就放慢速度,能根据你的口味调整盐量——这些能力,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连“入门级”都没达到,仍然有待朝着具身智能不断进化。

研究机构EVTank的白皮书里写得很实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才刚超1亿元,到2035年随着工业、服务场景的应用加深,市场规模才能到360亿元。这意味着什么?行业还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起步阶段,工业、服务大场景可能依然会是主流,个人家庭这类非常聚焦的场景只能往后排。

看着展会上机器人做的滑蛋虾仁、接的冰淇淋和爆米花,谁都会心动——谁不想家里有个“不用吃饭、不用休息”的保姆呢?但最后说句大实话:未来很美好,但别被当下的狂欢冲昏头。

因为狂欢归狂欢,我们得认清楚:人形机器人进家庭,不是“技术够不够炫”的问题,是“安全过不过关、标准到不到位、供应链撑不撑得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靠一场博览会、几个演示就能解决的,得靠行业一点点打磨,靠标准一步步完善。

就像有专家对我们说的:“人形或许是最终形态,但一定不是当下,也不是未来三年的最优解。如果有人对你说了,那肯定也是吹牛逼。”

你觉得人形机器人保姆,还有哪些问题?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更多人形机器人赛道深度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形机器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