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团队搞出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仿蛾扑翼无人机。
它最大的亮点是用了极值搜索(Extremum-Seeking)反馈控制,简单说就是不需要AI、不需要复杂模型,靠着简单的反馈机制就能实现稳定飞行。
硬件配置上,它有四个金属丝和织物做的翅膀,通过高速独立扑动来控制飞行姿态——快到肉眼只能看到一片模糊,跟蜂鸟似的。
功能方面很有意思:能悬停、能倒着飞,遇到风或障碍物会自动调整,还能跟着移动的光源走。飞行时会有点小晃悠,但这不是缺陷而是特意设计的——系统需要这种扰动来不断优化飞行状态。
此外,它还能模拟飞蛾、蜻蜓、蜂鸟等各种飞行生物的姿态。而且整个系统可以做得非常小,特别适合一些特殊应用场景。
▍悬停飞行: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奇迹
昆虫和蜂鸟的悬停飞行一直是个谜。
它们如何在空中保持稳定?如何实时调整翅膀来对抗扰动?这些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几十年。
不久前,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将昆虫悬停飞行描述为一种天然的极值搜索(Extremum Seeking,ES)反馈系统。

这项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昆虫悬停的奥秘,更重要的是,为仿生飞行器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简单、稳定、无需模型的实时控制方法。
在传统空气动力学理论中,昆虫的悬停飞行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按照固定翼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昆虫翅膀产生的升力系数远远不够支撑它们在空中悬停。直到科学家发现了前缘涡流(leading-edge vortex)这一非常规升力机制,才终于在物理层面解释了昆虫悬停的可能性。
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更大的谜题在于:昆虫如何实时控制翅膀,在各种扰动下保持稳定悬停?

长期以来,学界的共识是悬停飞行在开环意义上是不稳定的,需要主动控制才能实现稳定。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昆虫使用什么样的控制策略?
传统的控制方法,如线性二次调节器(LQR)、PID控制等,都需要精确的动力学模型、预先知道平衡点、复杂的参数调节和大量的计算资源。但昆虫显然没有这些。它们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却能实现实时、鲁棒的悬停控制。
研究团队使用了简化的二自由度模型来描述昆虫的垂直运动。系统的核心方程包括垂直速度w的变化(受重力、空气阻力和升力影响)和扑翼角φ的变化(由输入扭矩τ控制)。
研究团队对六种不同的飞行生物进行了仿真测试:天蛾(Hawkmoth)、大蚊(Cranefly)、熊蜂(Bumblebee)、蜻蜓(Dragonfly)、食蚜蝇(Hoverfly)和蜂鸟(Hummingbird)。

▍极值搜索:大自然的控制智慧
研究团队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昆虫的翅膀扑动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探测信号。
什么是极值搜索控制?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无需知道系统模型,通过持续的扰动和反馈来寻找最优工作点的控制方法。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只飞蛾在黑夜中寻找光源。它不知道光源的位置,但可以感知光的强度。通过不断调整飞行高度,感知光强变化,最终稳定在光强最大的高度——这就是极值搜索的基本思想。

研究团队发现,昆虫的悬停飞行恰好符合这一框架。扰动信号是翅膀的高频扑动(每秒几十到几百次),反馈信号是高度或加速度的感知,控制目标是最小化高度变化或加速度。
关键创新在于,昆虫不需要额外的扰动信号——翅膀的自然扑动就是完美的探测信号。

▍仿真验证:从理论到实践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仿真测试。
结果显示,所有测试的昆虫和蜂鸟都能在受到扰动后迅速恢复到稳定悬停状态。
以天蛾为例,当初始垂直速度设为0.2m/s(相当于一个向上的扰动)时,系统能在约1.4秒内恢复稳定,超调量仅为23.6%。

研究团队还将自然悬停ES系统与传统的PID控制进行了详细对比。对于天蛾的悬停控制,即使经过精心调节的PID控制器,在面对不同的初始扰动时也表现不佳。超调量高达770%,稳定时间超过10秒,需要针对每个工作点重新调参。
更重要的是,同样的控制增益K可以用于所有物种,无需针对不同昆虫重新调参。这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鲁棒性。
即使使用遗传算法优化PID参数,性能改善有限,且仍需要针对不同条件重新优化。相比之下,自然悬停ES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无需系统模型,不需要知道昆虫的质量、翅膀面积等参数;自适应能力强,同一套参数适用于不同昆虫;计算简单,只需要一个积分器;鲁棒性好,对延迟和噪声具有良好的容忍度。
研究团队对比了自然悬停ES系统与开环控制的差异。开环控制即使在理论上稳定,也很难精确实现w=0的悬停条件。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飞行器缓慢上升或下降。而ES系统总是能稳定在w=0,确保高度恒定。
在延迟测试中,即使反馈信号延迟47毫秒(相当于数百个求解器步长),系统仍能保持稳定。在噪声测试中,即使添加方差为0.0001的高斯噪声,悬停高度的波动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稳定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方法的优越性。通过变分常数平均法和李括号计算,研究团队得出了系统的特征值。结果显示,ES控制下的特征值具有更大的负实部,意味着更强的稳定性。
研究还验证了ES系统产生的扑翼角振幅与自然观察值的一致性。对于六种测试生物,ES系统产生的扑翼角振幅与论文报道的自然观察值仅有微小差异,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准确模拟自然飞行行为。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402.0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