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能思考、能感知、能行动"的智能系统,具身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热词,各国争相加入这场关乎科技未来的角逐。强于基础模型与算法创新的美国正抓紧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支持体系,英伟达、英特尔、特斯拉等巨头,Figure AI估值跃升至390亿美元,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新兴创企频频展示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上的突破。

凭借全球最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体系,中国也是具身智能牌桌上的核心玩家。2025年以来,我国具身智能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且快速拿到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具身智能领域已发生投融资事件108起,公开融资规模超过271亿元,数量与金额均超过2024年全年。除了初创企业,阿里、京东、腾讯等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北汽、上汽等汽车巨头,美的、奇瑞、小米、亿嘉和、领益智造等制造企业也先后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推动产品在商业化场景落地。

具身智能产业为何如此火爆,融资额持续增加?核心还是在于政策端持续发力。美国以《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等政策为引领,试图确保其在具身智能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在中国,具身智能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被认作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技术引擎。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为技术迭代提供政策保障。
▍具身智能的路径分野
在具身智能的技术驱动下,我国的机器人行业形成了两条明确的产业路径。一是机器人产业告别了对人类形态的盲目模仿,转向以场景需求为导向的实用主义设计。另一条则是,“大小脑”正成为评估具身智能产品作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前几年追逐双足行走,到如今行业的关注点开始聚焦落地,转向强化场景作业的功能,原因是应用场景方面,中国依托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市场,正在汽车制造、3C装配、电力巡检等优势工业场景中试图率先推动具身智能落地,这使得大多企业认识到:人类环境本质上是多元的,既有需要攀爬的楼梯,也有适合轮子滚动的平坦路面,并且在此基础上,分化出了遥操作和自主化两条落地路径,前者为高风险场景提供“风险兜底”实现可靠的人机协同,后者代表了“知识”的高效迁移与复制能力。

因此,2025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共识正从“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终极目标”的单一思维,逐渐形成“具身智能形态服务于功能”的多元视角。这种转变使得轮足式机器人凭借作业实用性能力,开始与双足人形机器人并驾齐驱,成为具身智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领先企业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例如智元机器人合伙人王闯就指出,未来机器人将依据场景不同分化为轮式机器人、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大尺寸人形机器人等形态,长期并存且各有独特价值,为此智元也在不久前推出了G2轮足具身智能机器人,角逐工业制造场景。

▍具身智能成为作业能手,大订单纷纷落地
不可否认,轮足具身智能凭借对双足形态的场景适配优势与技术落地效率,已经成为行业崛起的核心引擎。因为与依赖复杂重心控制的双足机器人不同,轮足形态具身智能通过“轮式移动平台 + 灵巧操作单元” 的组合,规避了双足行走的算法复杂性与成本压力,其下肢设计无需应对重心转移难题,训练难度显著降低,且双腿 BOM 成本仅为双足机器人的十分之一,续航时间普遍突破 5 小时,远超双足形态不足 2 小时的续航局限,成为商业化落地的更优解。
同时,轮足具身智能的崛起高度适配场景需求,凭借稳定的移动速度与负载能力,各类具身智能已经可以自主化实现“车身检测、物料分选、关节组装”等工业制造作业,以及加啡制作、药品拣选、超市开柜等商业结构化环境下的高效作业。例如10月16日上午,智元机器人发布的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就已经获得了龙旗科技、均胜集团两个数亿元级别的订单。例如在商业服务端,银河通用 Galbot、星尘智能 S1 等具身智能产品进驻零售药房,完成药品抓取、货架补货等任务,通过“轮足移动 + 操作” 的基础能力验证商业价值。

但轮式具身智能同样面临场景考验,最典型的就是“结构化向半结构化过渡”的环境挑战,例如工厂狭窄通道的动态避障、商超人流中的路径规划、产业园区的轻度爬坡与台阶跨越,均对其环境适配能力提出了刚性要求。而双足具身智能借助遥操作,就能在原料搬运、零件装配等工业场景、衣服晾晒、桌面清洁、垃圾拣选等家庭场景中则有更好的表现,也更容易拿到订单。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们有望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在轮式和足式两条路径上并行发展,共同解决当下实际需求,随着各类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作业能力以及场景适配广度上的持续突破,其将从 B 端工业、商业场景逐步向康养、安防等领域渗透,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载体。

▍具身智能大小脑能力正加强
从这些企业的订单来看,无论是轮式还是双足,2025年具身智能的发展主线明确指向技术作业能力升级,且核心突破口聚焦于“大小脑”,即智能决策系统的迭代。在具身智能从技术概念走向场景落地的进程中,大小脑架构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协同机制,采取分层协同架构成为破解“感知 - 决策 - 执行” 割裂难题的关键,既保障了复杂任务的智能规划,又实现了物理操作的精准可控,为机器人在工业、服务等多元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中,“大脑” 作为智能决策核心,是全自主运行的基础,依托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环境理解与任务拆解;“小脑” 作为运动执行中枢,是遥操作的基础,通过高精度控制算法与硬件协同完成动作落地,考验机器人运行精度、准度,两者分别代表了两条不同的具身智能落地路径。

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复杂现实场景的过程中。“全自主运行”与“远程遥操作”相结合的双模式架构,正成为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应用需求的务实选择。这一架构不仅为高风险作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冗余”,更构建了一个持续进化的“数据飞轮”,极大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二者的闭环联动让具身智能真正具备“能思考、会行动” 的作业能力,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融入物理世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路径。
在作业落地场景中,基于“全自主运行”与“远程遥操作”相结合的双模式架构,具身智能企业的“大小脑”能力能够得到很好展现。因为传统机器人多依赖固定程序执行单一任务,面对动态场景易陷入“指令理解偏差”或“动作执行失误”,而具身智能“大小脑”能力较强的产品,其“大脑”能通过快速自然语言处理与视觉感知解析任务本质,“小脑”则调用技能库精准执行,同时将操作反馈实时回传“大脑”形成优化闭环,使机器人具备自主纠错能力。

可以说,“全自主运行”与“远程遥操作”两条路径相结合,最终让“大脑” 的多模态融合能力与 “小脑” 的技能可扩展性形成互补,能让机器人摆脱场景专用局限。因为多种操作模态,最核心的长期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闭环系统,即“数据飞轮”。通过遥操作,机器人得以提前进入那些对全自主技术而言尚不成熟的高价值场景,在遥操作过程中,机器人持续收集“表数读取、危险物品、识别抓取”等场景作业下大量真实的操作数据,尤其是人类应对复杂、罕见情况的决策数据。
这些高质量数据被用于不断训练和打磨机器人的“大脑”与“小脑”,提升其环境感知、任务规划和运动控制的能力。随着模型优化,“大脑” 通过跨场景数据学习形成泛化认知,“小脑” 则通过技能库迭代积累操作能力,机器人在同一场景下的自主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人工干预的频率越来越低。自主率提升带来单任务成本下降,使得服务可规模化;同时,增强的能力又让机器人能进入更多新场景,开启新的循环,二者结合可支撑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分拣、家庭服务、特种救援等不同场景有着灵活表现。

▍结语与未来
在机器人领域,具身智能如何实现从单一功能到通用智能的跨越,何时迎来“具身智能的奇点时刻”?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专家组成员、立德(机器人大讲堂)研究院院长田富强就提出,要让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现实世界,仅凭个别场景的展示远远不够,必须经过大规模、多任务的真实评测,寻找技术规律,强化创新协同,才能回答产品是否具备应用的泛化与稳定性的核心问题。
“谁都能说自己行,谁是头部企业、领军企业,甚至是有价值的初创企业,要先拉到赛场中,进行标准化赛项衡量,才能让落地可用的门槛从模糊走到清晰,才能逐步检验企业创新成果,帮助企业具身智能产品从赛场走到市场。”田富强介绍道。
在此要求下,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全面升级,以“劳动最光荣”为价值内核,进一步覆盖工业、家庭、安全等核心场景,邀请全国顶尖专家参与赛程策划、评判,以更完善的赛道设计,汇总为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具身智能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三大赛道,并在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中采取“自主+遥操”双模式,致力于更全面展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能“干活”的能力。

赛事不仅有望评选出百余家具身智能企业中的头号玩家,还将加速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进程。赛事主办方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作为北京市海淀区领先的具身智能投资孵化平台,目前已经设计了完备的基金对接、人才服务、空间入驻等配套政策,从而为赛事搭建起“人才、技术、产品、资本”的对接平台,能精准承接产业需求,以更丰富的资源对接,推动具身智能的头号玩家,加速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转化,为参赛团队铺就更快成长路。
大赛报名即将结束!无论是深耕核心部件的创新企业,还是主攻具身智能整机应用的科研团队,如果你想在三大赛道中展现技术、展现产品、展现落地,以及赛事中对接客户、获取创业资金、达成产业合作,赶快报名吧!本次赛事都有你合适的舞台!未来10年的产业机遇等你抢占!
报名资格和材料咨询,可电话微信咨询:
田老师15901029169(微信同号)
施老师15822668976(微信同号)
报名邮箱:zgc-jsjqrds@leaderob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