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港股!深圳这家公司垄断扫地机激光雷达半壁江山,年出货800万台,却4年亏超6000万?

2025-11-051326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9月29日,深圳坪山一家硬科技公司【欢创科技】悄悄向港交所递了IPO申请,联席保荐人是中金和国信证券(香港)。


若只看行业地位,它堪称“隐形冠军”,但谁能想到,这位“冠军”却陷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久”的怪圈。
 

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收入从1.46亿涨到2.92亿(半年),净利润却连续4年为负,累计亏损超6000万;毛利率更是从17.8%跌到13.2%几乎腰斩。


一边是千亿级空间感知赛道的爆发,一边是自身盈利的困境,欢创科技的故事,藏着硬科技创业公司的典型挣扎。

 


垄断半壁江山,客户全是大牌

 

欢创科技的核心业务,说通俗点就是“给智能机器人装眼睛”——提供高精度、高性价比的空间感知解决方案,主力产品是激光雷达,而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我们家家户户都有的扫地机器人。


在这个细分领域,它的统治力有多强?可以用出货量碾压来形容。2024年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800万台,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要知道全球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规模,2024年也才13亿元,欢创一家就吃掉了大半份额。


欢创背后的客户阵容豪华,合作名单里全是“熟面孔”。例如小米、石头科技、追觅,甚至还有爱奇艺、高通、360、美的;最典型的数据就是,全球前五大扫地机器人公司中,四家他都是核心供货商。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出货量合共超过2500万台。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中国智能机器人空间感知市场,从2020年的47亿涨到2024年的108亿,年复合增长22.8%;预计到2030年,这个市场会飙到357亿,年增速仍有22%。而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赛道更猛,未来6年预计年增25.5%2030年市场规模达50亿。


按理说,踩中这样的高增长赛道,又手握半壁江山,欢创该赚得盆满钵满才对,但现实恰恰相反。


收入涨了,利润没了,新品还不赚钱


翻开招股书,欢创的“盈利焦虑”藏都藏不住。


先看核心数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欢创科技分别实现收入1.46亿元、3.32亿元、4.33亿元、2.9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69.5万元、-88.3万元、-3137.5万元、-415.7万元。


收入确实在涨,20222024年翻了近3倍,但净利润始终在亏损泥潭里打转,而且2024年更是亏得比2022年还多;毛利率也一路下滑,2025年上半年只剩13.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问题出在哪?招股书里写得很明白,核心是“两个依赖,一个难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依赖:欢创科技90%的收入靠一款产品,虽然欢创号称有“传统三角测距、dTOF3D TOF激光雷达+线激光传感器”的多元产品矩阵,但真正能赚钱的只有“三角测距激光雷达”。招股书显示,2022年它占收入99%202398.3%202494.1%2025年上半年还有72.7%


单一产品抗风险能力太差,为了抢市场,欢创还得给这款“现金牛”降价,在销售与营销策略上采取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定价方式,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欢创科技也试图通过新品摆脱困境。其2024年推出了dTOF激光雷达和线激光传感器,其中线激光传感器半年就卖了300万台,2025年上半年收入5281万,占比18.1%,看起来进展不错。


但尴尬的是,这两款新品的毛利率低到离谱:dTOF只有3.1%,线激光传感器也才7.4%,几乎赚不到钱。原因很简单,投产初期产能没爬上来,规模效应不够,单位成本太高,对整体毛利率形成阶段性拖累,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短期还得靠低价打开市场。

 

第二个是大客户依赖。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欢创科技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4.3%37.1%36.1%35.8%,收入集中度非常高。

 

欢创科技表示,公司大部分收入依赖数目有限的客户,失去一名或多名主要客户或销售额大幅减少将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难题则是研发和产能的悖论。欢创试图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同时,将技术能力拓展至割草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为此,在研发投入方面,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欢创科技的研发成本分别为0.36亿元、0.55亿元、0.77亿元、0.30亿元,呈现逐年增加的状态。欢创科技表示,为拓展产品组合并确保产品创新及具备市场竞争力,公司需要于研发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以推动技术进步。


但研发并没有太好的转化成新产品的市场,而且实际产能却出现了不饱和甚至衰退的状态。欢创有两个生产基地:坪山和惠州。坪山基地的利用率从2022年的93.5%跌到2025年上半年的75%,一路下滑;惠州基地20249月才投产,利用率也只有77%左右,产能用不满,固定成本分摊就高,进一步拖累利润。


欢创科技CEO周琨接受采访表示,硬科技赛道永远在迭代中竞争和成长,尤其是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也相对长的特性,最为考验公司对赛道的锚定,以及稳健的持续性经营能力,这些要素的重要性甚至在创新能力之前。目前欢创恰恰就陷入了这种新旧赛道切换的尴尬时间点。


从快播“翻车”到行业第一,清华学霸的逆袭


如今的欢创也在积极求变,不少投资者也相信其能再次创造奇迹。

 

因为欢创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创始人周琨的几次关键抉择,这位1979年出生的清华自动化系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早在学生时代就痴迷“视觉空间定位”技术。他的创业路,一直堪称“在绝境里找生机”。


2013年创业时,周琨和西安交大校友王健一起创立欢创,最初想做电视体感交互但是开局就遇“黑天鹅”。那时快播看中了他们的技术,不仅投了钱,还提供办公场地,想合作做远程遥控和体感游戏。结果才3个月,快播就被查了,欢创瞬间没了客户和资金,十几名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危急时刻,团队咬牙拿下创维的订单,3个月内为创维电视研发出摄像头并量产,才算活了下来。

 

从电视到VR,再到扫地机活下来后,欢创短暂转向VR,研发出比Oculus精度高10%的定位系统,还吸引了腾讯、华为的关注。但周琨很快发现,电视和VR的市场天花板太低,果断砍停相关业务。2017年,他押注了一个当时还不算热门的赛道: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


那时行业的痛点很明显:激光雷达“又贵又笨重”,用的是“通用芯片+线阵传感器+EEL激光器”方案,成本高到没法大规模用在消费级产品上。欢创团队埋头研发,2018年就拿出了破局方案:用手机里常见的CMOS面阵传感器(成本低)替代线阵传感器,用小巧的VCSEL激光器替代EEL,再加上自研的ASIC AI芯片,把算法固化在芯片里,解决了算力问题。


这套方案直接把成本降了40%-50%,还解决了“高精度”难题。可以说正是欢创科技的出现,才解决了“扫地机器人普及”长期受限的一道核心难题——性能与成本的矛盾。
 

2020年,欢创的X2激光雷达问世,迅速成为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主流方案,小米、石头科技这些头部品牌纷纷找上门,这才奠定了它的行业地位。


募资补研发,硬科技赛道的快慢交替


这次冲击港股,欢创计划用募集的资金做三件事:增强研发、提升制造能力、补充营运资金。


其实早在202312月,欢创就和国信证券签了辅导协议,想冲A股科创板,但20253月因为“A股上市时间表不确定”,终止了辅导,转头奔向港股18C章(专为硬科技公司设计的上市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国信证券对欢创很“执着”,不仅从A股辅导方变成港股联席保荐人,还通过全资子公司国信资本持有欢创1.81%的股权。

 

而欢创的资本认可度也不低:成立至今已完成1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深创投、东方富海、前海母基金这些知名PE,还有宏达电、石头科技等产业资本;递表前5天,它刚完成4000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0.4亿元。


但挑战依然存在: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仍有35.8%,客户集中风险没解决;新品要盈利还得等产能爬坡,短期内难贡献利润;研发投入年年增加(20247700万),但硬科技的回报周期本就长。


对于欢创来说,这次港股IPO只是一个新起点,而是能不能在千亿赛道里摆脱“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把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盈利优势,才是更关键的考验。


毕竟,在硬科技领域,“活得久”确实比“跑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