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届全运会深圳站的火炬传递现场,一位特殊的“火炬手”在多平台热搜刷屏,这个由乐聚、中国移动、哈工大、北京通研院等联合攻关研发的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以高度拟人的奔跑姿态,全程直播下圆满完成了百米火炬传递任务。
该机器人手持1.6公斤重的火炬,在无人陪跑的情况下零失误完成稳定奔跑、精准交接,展现了产品和技术的高稳定性。
在这场被聚光灯照亮的奔跑背后,恰恰是乐聚下的一盘“大棋”。

▍5G-A构建神经通路,让人形机器人快人一步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火炬传递的成功,建立在两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之上:一是5G-A网络构成的“超级神经通路”,二是机器人本体的带载运动控制能力。这两者的结合,为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复杂场景提供了可能。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现场没有工程师陪跑,所有的控制都通过5G-A网络远程实现。这一场景的背后,是5G-A两大核心特性在发挥作用:大上行带宽和毫秒级低时延。

大上行带宽保障了机器人第一视角的超高清画面能够实时、稳定地回传到控制端,让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操作人员能够清晰地掌握现场环境;而毫秒级的低时延则确保了控制指令能够近乎实时地送达机器人,任何细微的延迟都可能导致机器人在快速奔跑中失去平衡。
这一通信能力的突破,其意义远超出本次火炬传递的范畴。它实际上为未来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架构思路——通过5G-A网络,机器人可以摆脱对本地高算力硬件的依赖,将复杂的感知和决策任务交由云端处理。
这种架构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机器人本体的轻量化和成本优化。机器人不再需要背负沉重且高功耗的本地算力模块,制造成本和能耗都将显著降低,而这正是实现规模化部署的前提条件。
更进一步看,5G-A为未来的多机协同作业奠定了基础。

在理想的工厂场景中,成百上千台机器人可以共享一个“云端大脑”,5G-A网络既要承担海量感知数据的上行传输,又要确保控制指令的同步下行,这对通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可以说,5G-A如同为机器人世界修建了一条“八车道的信息高速公路”,使群体智能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
▍带载运动控制:从能跑到“能跑着干活”的质变
在技术层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突破是“夸父”在带载运动控制上展现的能力。
1.6公斤的火炬,普通人已经很难单手拿稳奔跑,一个处于快速奔跑状态的双足机器人想要单手拿稳,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因为手持火炬奔跑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负载平衡问题。机器人需要在快速移动中,实时调整全身的姿态和重心,以抵消负载带来的力矩变化。任何微小的计算误差或响应延迟,都可能导致机器人失去平衡。这项技术的难度,甚至超过了许多静态或低速下的精细操作。
乐聚这一能力的成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能够运动”向“能够在运动中作业”的关键转变。在真实的工业和服务场景中,机器人很少有机会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在移动中完成各种操作任务。
在工业场景中,这种能力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在移动中进行物品搬运、设备装配和环境检测;在服务场景中,则意味着机器人能够实现端茶送水、递送物品等日常任务。带载运动控制技术的突破,实质上是在为机器人解锁“移动操作”这一通用能力,而这正是机器人融入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
▍从赛场到工厂:乐聚的工业落地路径已然清晰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火炬传递的赛场转向产业一线,会发现乐聚机器人的场景布局已经悄然展开。
近期的系列动作显示,这家公司正在沿着一条清晰的路径,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落地。

例如在电力行业,乐聚此前已经携手南方电网、中国移动、北京通研院等伙伴,推出了业界首个5G-A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电网巡检应用示范。在高压、高温等高危的变电站特种作业环境中,机器人能够作为人的钢铁分身去执行危险任务,不仅有效保障了人员生命安全,还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机器人依托5G-A网络的“广覆盖、大上行、低时延”特性,实时回传第一视角的超高清画面,使运维人员能够远程掌控设备状态,为远距离决策提供支撑。
又例如在制造业领域,乐聚正在与一汽红旗工厂、新时达、巨一科技等企业推进合作部署。这些合作瞄准的是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汽车制造场景,体现了其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获得高端制造业的认可。
支撑这些场景落地的,是乐聚在国内建设的最大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数据生产,其正持续为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提供训练燃料。这意味着乐聚不仅在硬件技术上构建壁垒,更在数据和算法层面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从示范应用向规模商用转化的关键阶段。而有应用场景且技术也在突破的乐聚,其规模化应用或许正迎来黎明破晓时刻。
▍乐聚的“大棋”:瞄准机器人的场景泛化能力
回过头来看这次火炬传递,其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演示,而在于验证了人形机器人的“场景泛化能力”。
人形机器人目前商业化最大的障碍之一是高昂的单机成本与有限的专用场景之间的矛盾,必须同时攻克场景泛化能力与成本可控这两大核心关卡。

前者决定了机器人能否适应多样化的任务需求,从而提升其内在价值;后者则决定了其能否从昂贵的科研设备下降至市场可接受的工业装备价格区间。
这两大要素相互耦合,才能共同构成产业爆发的双引擎。
而乐聚的展示背后,恰恰意味着其同一台机器人硬件,无需特殊改造,就能适应从展厅导览到工业搬运,再到火炬传递等多种截然不同的任务场景。

这种泛化能力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它意味着机器人可以从“专用设备”转变为“通用平台”,极大地优化了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模型。
企业不再需要为每个特定场景购买专用的机器人设备,而是可以通过同一个机器人平台,通过软件更新和算法调整,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乐聚的这盘“大棋”,正是要打造这样一个通用的机器人平台。
5G-A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解决了机器人的“神经通路”问题;带载运动控制的突破,解决了机器人的“本体能力”问题;而在各工业场景的落地实践,则在不断验证和优化机器人的场景适应性。

▍结语:火炬已举起,棋局刚开启
当“夸父”在十五运的跑道上稳步奔跑时,它举起的不仅是体育精神的火炬,更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道路上的希望之火。
这次演示向业界证明,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在运动控制、通信集成和场景适应性上取得了体系化突破。
当然,乐聚的野心,显然不是打造一个“只会传递火炬的明星”。通过这次高难度、高曝光度的压力测试,乐聚向市场展示了其技术实力的同时,也旨在为其在工业巡检、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规模化落地铺平道路。
火炬已经举起,而乐聚的这盘“大棋”,才刚刚开局。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尚未固化的今天,中国公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机器人的未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