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机器人“手残”!中国团队研发六自由度机械臂 GL-Robot ,能捏鸡蛋还能举哑铃!

Alex2025-11-061325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别再说机器人手残了!


这款名叫GL-Robot 的双指机械臂,真的不简单——


从鸡蛋到哑铃,它都能稳稳抓起,还能感知力度,再也不怕捏碎或手滑!


 

长久以来,机器人抓取技术一直面临一个核心矛盾:抓取力强大往往失去精细触觉,而控制精准又难以适应复杂物体。如今,这一僵局被打破了。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带来了一项重大突破——GL-Robot一款具备六自由度、欠驱动并集成力感知的双指机械臂。它不仅抓得稳,更抓得“聪明”,实现了类似人类手指的灵活适应与触觉反馈,仿佛有了“肌肉记忆” 。


 

▍能“刚”能“柔”,GL-Robot的机械艺术


GL-Robot的核心创新之一,在于它那双巧妙的手指。


其每根手指拥有三个指节(关节),这比常见的两指节夹爪能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更容易形成稳定、牢固的“力闭合”抓取,类似于人手握持物体时多部位共同作用形成的牢固抓持。


GL-Robot 原型

GL-Robot 原型


但更精妙的是其内部的“堆叠四连杆机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高度协同的机械传动系统,它让三个指节能够根据接触物体的不同,智能地在两种抓取模式间自适应切换。


平行抓取模式和包络抓取模式

平行抓取模式和包络抓取模式


面对螺丝或笔等小型物体时,前两节指骨以同步方式运动,执行精确的平行抓取。而当抓取较大物体时,近端指骨首先接触并停止运动,此时连杆机构自动解耦,驱动中段与远端指节继续弯曲,形成全面的包络抓取


这种独创的机构,让GL-Robot仅凭一个电机驱动,就实现了高适应性、高稳定性和高负载的抓取,是其实现智能化的首要步骤。


▍赋予触觉:无需传感器的“力觉感知”


让机器拥有触觉,通常意味着要在手指上安装各种各样的力传感器或触觉皮肤。但这带来了成本、耐用性、布线复杂性和结构强度等一系列问题。GL-Robot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无传感器”的力感知方案:通过分析驱动电机的电流信号来感知外部环境


驱动夹爪的电机在运行时,其电流大小与负载(即抓取物体所需的力)直接相关。当夹爪空载闭合时,电流平稳;一旦接触物体,阻力增大,电流就会产生波动和飙升。GL-Robot的研发团队发现,这些电流的波动并非杂乱无章,它们隐藏着抓取状态的关键信息。


夹爪抓取不同尺寸物体时的电流变化

夹爪抓取不同尺寸物体时的电流变化


例如,从平行抓取切换至包络抓取的瞬间,电流会出现一次明显的跃升,这标志着手指第一个关节达到特定角度。通过捕捉这一角度,并结合预先建立的夹爪力学模型,即可推算出所有指节的姿态以及施加于物体的力。


起初,研究人员使用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来分析电流、判断阈值和预测角度,但效果不够精确,容易受延迟和噪声干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擅长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AI模型——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LSTM 网络模型的构建。X 和 Y 分别表示所构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LSTM 网络模型的构建。X 和 Y 分别表示所构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LSTM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特别擅长处理和预测时间序列中的数据,能够“记住”之前的重要信息。研究人员用大量的抓取数据训练这个LSTM模型,让它学习电流变化与手指关键角度之间的深层关系。最终,这一系统能够仅依据实时电流信号,以高于传统方法的精度和速度,预测抓取模式切换的时机及对应关节角度。整个“电流感知—AI解析—姿态重构—力学计算”的流程,使GL-Robot在不依赖专用力传感器的条件下,实现了精确的力感知功能,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触觉感知方案。


▍双模式发力,从捏鸡蛋到举哑铃


拥有了精准的力感知能力,GL-Robot便能实现前所未有的宽范围力控制。研究团队为其设计了一套分层控制策略,以应对不同的任务需求。


不同抓取条件下不同尺寸物体的实际抓取力

不同抓取条件下不同尺寸物体的实际抓取力


一种是精细操作(位置-力)模式。当需要抓取鸡蛋、芯片或蛋糕等易碎物时,GL-Robot会利用精确的位置控制,结合指尖柔性垫片的微小形变,来施加极其轻柔的力。实验证明,它能实现低至0.1N的力精度控制,完美保护易碎物品。


另一种是重载作业(电流-力)模式当需要抓取重型工具或工业型材时,GL-Robot直接依靠上述的AI电流感知方案来监控和控制抓取力。这种方法在大力抓取时异常可靠,能够轻松应对高达350N的负载,足以提起一个装满水的大水桶。


这种结合了“位置-力”和“电流-力”的双模架构,有效解决了了机器人抓取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力控范围与精度之间的难题,让GL-Robot成为了既能执行高精度任务,也能承担高强度作业的全能选手。


▍实验验证,卓越抓取性能


在大量实验中,GL-Robot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性能:


其抓取范围广泛,从轻薄硬币到边长超过十厘米的立方体,均可稳定握持。三指节的仿生设计使其能自适应贴合电钻、眼镜、酒瓶等不同形状的物体,形成稳定包络抓取,有效防止滑移。在负载能力方面,其表现超越许多市面上的商用夹爪,有效载荷在某些方向上达到同类产品的数倍,甚至能够抓取盛满水的大型水桶。


具体的抓取案例

体的抓取案例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无需使用昂贵的力传感器,GL-Robot在实现全面性能提升的同时,预估成本显著降低,展现出突出的商业化潜力,有望在未来工业与物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GL-Robot 不仅是一款新型夹爪,更展示了一种机器人研发的新思路:机械设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在这一框架下,系统智能不再依赖昂贵硬件的堆砌,而是部分转移至算法与模型。传统机械结构在AI的赋能下,成为能感知自身状态、适应复杂环境的智能单元。


GL-Robot 的成功,标志着“AI-机械协同”不再是概念,而是可行的技术路径——让一个看似普通的刚性夹爪,拥有了以往只有复杂系统才能实现的智能与灵活。这也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打开了全新可能。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78364925137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