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日跨场景、多维度的硬核比拼,11月5日,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初赛阶段正式落下帷幕。这场横跨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与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两大产业园区、结合线上与线下双模式的科技竞技,以“劳动最光荣”为内核,吸引全国150余支战队,围绕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具身智能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三大赛道展开角逐,既展现了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坚定步伐,更通过温泉、东升两大赛区的特色布局,勾勒出中关村产业生态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图景。

作为大赛首次设立的核心赛道之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的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率先于11月1日完成初赛角逐,以算法赋能智能,开启具身智能“大脑”与“小脑”的创新比拼。赛道分为“智源具身大脑大模型能力挑战赛”与“智源具身小脑模型能力突破挑战赛”两大核心方向,前者旨在推动具身大脑模型的迭代升级,以打造更高效、更精准、更聪明的具身“思考中枢”;后者旨在推动模型从算法层面的可行性走向物理世界的可用性,构建灵活可靠、可跨平台部署的具身“行动中枢”。
经由智源研究院提供的具身模型、数据采集平台、机器人本体、评测平台等全链路保障与专家团队从“方案完整性、创新性、可行性、复现性”等维度的严格评审,最终20支队伍晋级“大脑赛道”决赛,10支队伍晋级“小脑赛道”决赛,晋级名单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大学、北航、北理工等顶尖学府及创新团队,他们将在11月的决赛中展开终极对决,为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注入新动能。

11月4日至5日,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和具身智能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两大赛道在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与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两大核心载体展开,形成“高难度突破+实用化探索”的差异化竞技布局。其中,11月4日的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承接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的商用服务场景(自主)、工业制造场景(遥操作)、安全处置场景(遥操作)及具身智能产业生态赛,主要聚焦高危、高复杂度场景的技术落地;11月5日的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则承担场景应用赛的工业制造场景(自主)、居家服务场景(自主)、家庭服务场景(遥操作)及具身智能学术前沿赛,主打民生服务与工业生产的实用化创新。

两大赛区均采用“PPT答辩+现场展示”的统一评审形式,由高校权威专家与知名投资机构共同组成评审团,从技术创新性、场景适配性、商业可行性等核心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既为参赛团队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也为决赛精准筛选出高水平队伍。

作为赛事的硬核支撑,两大园区各展优势: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以“千亿级科创雨林市场”为目标,凭借约100万平方米空间载体与成长通道及四大共性技术平台,为高难度赛项提供专业技术保障;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作为全国首家以具身智能产业命名的园区,以约25万平方米空间布局为基础,依托协同体系与多层次人才服务,实现技术展示与产业对接的无缝衔接。
纵观整个初赛阶段,“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最鲜明的亮点。150余支参赛战队中,既有灵心巧手、睿尔曼智能、灵御智能等企业带来的具身智能产品,也有清华、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顶尖院所的前沿技术探索,更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队这样校企联合团队的跨领域创新方案。这种多元主体的同台竞技,不仅让赛事成为技术交流的平台,更加速了“技术—产品—场景”的转化闭环。
随着初赛落幕,大赛正式进入决赛冲刺阶段。所有晋级团队将于11月17-18日展开巅峰对决,决赛场地将按赛项搭建高度还原的真实场景,并设置专门的备赛调试区供团队赛前优化。最终获奖团队不仅能分享200万元奖金池,还可优先享受海淀的基金对接、人才服务、园区入驻等配套政策。
11月19日,大赛颁奖典礼将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会同步举办,行业专家、投资机构与需求方将齐聚一堂,推动赛事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本届初赛通过多赛道、分赛区的差异化布局,全面检验了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潜力。这场扎根中关村产业生态的科技赛事,正加速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海淀区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北京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而即将到来的决赛,更值得业界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