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人形,杀死传统AGV?

Jack2025-11-121636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当全球制造业的柔性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工业机器人行业也走到了一个关键分水岭既要移动灵活性,又要高负载、高精度,还要柔性与数字化能力。


2025年,被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和样板间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启航之年,一线梯队企业已达成“千台级”出货量,并将“万台级”交付规模作为下一阶段的攻坚目标。在这一进程中,融合了灵活性与可靠性的轮式机器人形态,已经成为应对常规工业场景的重要选择。


然而,出货量的突破仅仅是表象,行业深处正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其真正融入产业脉搏的深刻挑战:从数据闭环的缺失,到量产技术的瓶颈,再到商业模式的探索,整个产业仍在迷雾摸索通往光明的正确路径。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在本届高交会上,深圳赛博格机器人即将发布Cyborg-W01轮式人形机器人与Cyborg-H02高性能欠驱动仿筋腱灵巧手,其意义或许不仅在于为行业输送了两款高质量新品,更在于它们为应对这些行业共性难题,提供了一套值得审视的“赛博格方案”。


盛宴下的隐忧,三大挑战制约规模化进程


尽管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行业要真正实现从“千”到“万”的跨越,必须正视并破解几大核心挑战。


首先是人形机器人融合制造流水线的挑战。
 

当全球制造业向柔性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工厂4.0、仓储物流、医疗运维等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早已超越简单的人力替代,而是追求高效协同、全场景适配、低成本运维的核心价值。而在电子、汽车、仓储等行业的复杂产线中,长期存在一个核心矛盾:AGV仅能搬运无法操作,双足机器人移动低效且路径复杂,传统轮式设备难以兼顾灵活性与精准性。

 


其次,是量产瓶颈的制约,双足人形机器人涵盖了技术、集成与成本三重枷锁,在硬件层面,关节模组、灵巧手等关键部件虽已具备技术可行性,但集成化与模块化程度不足,严重拖累了量产效率与可靠性。

 

在软件层面,控制算法与数据模型的稳定性仍需锤炼,更关键的是,当下多数工业机器人集成商的技术栈仍围绕传统机械臂构建,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更高维度的运动控制与感知决策需求。

 

 

最后是在成本层面,人形机器人双足、双手高昂的零部件成本占据了主导,而硬件降本又高度依赖规模化量产。这就陷入了一个“量少成本高量难增”的恶性循环,上游供应链因看不到明确的市场规模而持谨慎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大多企业外采的部件,难以满足工厂愈发多元化的要求。


Cyborg-W01破题柔性化制造


面对上述行业困境,赛博格此次发布的双新品,可以视为一套针对性的解题思路。


Cyborg-W01轮式人形机器人,正是对工厂中高灵活性趋势与数字化集成瓶颈的回应。其采用的轮式底盘,本身就是一种在复杂工厂环境下平衡了灵活性、效率与成本可靠性的选择。
 

其次,灵动是Cyborg-W01最直观的标签,而这背后是53个自由度的精密协同与顶尖导航技术的支撑。

 

不同于传统轮式机器人移动或精准二选一的局限,Cyborg-W01采用可原地旋转的轮式底盘,将移动与毫米级定位融为一体,最大移动速度可达1m/s,导航精度控制在±1cm,成为狭窄空间与密集布局场景的空间利用率革命者。


这种将移动底盘、操作臂、灵巧手进行解耦又协同的设计,正是提升集成度、迈向标准化量产的关键一步。

 

它不仅让机器人能够适应狭窄空间,提升单位面积产出,其本身作为一种移动数据采集与执行终端,也为打通“感知-决策-执行”的数据闭环提供了硬件基础。

 


在工厂设备区、仓库货架间等仅0.75m宽的通道内,Cyborg-W01无需预留冗余空间,即可灵活穿梭、原地转向,彻底打破了传统AGV对宽通道的依赖。

 

其高自由度的分布式布局(底盘3+腰部2+双臂7×2+灵巧手16×2),让腰部、双臂与灵巧手形成流畅协同,无论是在密集货架间调整姿态抓取货物,还是在产线旁完成精密装配,都能像人类舞者般舒展自如,避免了传统机器人动作僵硬、空间适配性差的问题。

 

此外,工业场景的另一核心诉求是承重能力Cyborg-W017.5kg的单臂负载、双臂总负载超15kg的硬核实力,有望成为人类劳动者的可靠搭档。
 

这种可靠的负载数据,背后是高密度大扭矩关节电机组的技术支撑,其最大关节扭矩可达562Nm,让机器人在搬运重型物料时仍能保持平稳精准,既满足了汽车产线总成件搬运、工程机械缸体装配等重载需求,又不会因力量过剩导致能耗浪费。

 

在工业制造场景中,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尤为关键。无论是重型物料的“点对点”搬运,还是与精密装配工序的无缝衔接,Cyborg-W01都能凭借均衡的力量输出,实现重载不笨拙,精准不乏力的协同效果。

 

Cyborg-H02:柔性制造的“万能抓手”


如果说Cyborg-W01是工业场景的“大力士”,那么全新迭代的Cyborg-H02高性能欠驱动仿筋腱灵巧手就是人形机器人手中的“魔法手套”。

 

在精密制造、重型搬运等场景中,传统机械手长期面临重载则笨拙,精细则乏力的困境,抓取重型零件的机械手无法适配异形件,精密灵巧手又扛不住重物,且换型成本高昂。
 

Cyborg-H02以行业首款欠驱动仿筋腱工业灵巧手的创新形态,打破了这一平衡难题,成为柔性制造的“万能抓手”。

 

首先,Cyborg-H02欠驱动仿筋腱灵巧手,直指硬件通用性与成本效益的痛点。

 

传统产线为何换型频繁、柔性不足?其实根源在于机械手的专用性结构设计。Cyborg-H02的核心创新在于仿生筋腱结构与53关节16自由度的精密设计,这种新的设计方案完美复刻了人类手指的运动逻辑,让灵巧手具备极强的灵活性与自适应能力,企业无需定制专用夹具,就能轻松抓取管线、曲面零件、桶装耗材、不规则汽车配件等异形件。

 

此外,既能扛重物,又能做细活也是Cyborg-H02的核心优势。

 

不同于市面上“大力士”式机械手的笨拙与“绣花针”式灵巧手的脆弱,Cyborg-H02通过腱绳驱动与自适应算法的协同,实现了重载能力与精密操作的双向突破。它既能承担重型工件的抓取搬运任务,满足工业场景的重载需求,又能完成精密装配、上下料对接等精细操作,让“力与巧”不再是选择题。


这种平衡能力背后,是仿生理念与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支撑。
 

Cyborg-H02标配压力、位置、温度传感器,能实时感知抓取力度与工件状态,动态调整夹持策略,实现该用力时不手软,该轻柔时不生硬的智能控制。这种“万能抓手”的特性,极大地减少了产线因更换夹具而导致的停机时间,是对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的直接赋能。

 

同时,其长达百万次的使用寿命与模块化维护设计,直接解决了“运维成本高”这一客户痛点,将维护成本大幅降低,为打破“成本高、量难增”的循环提供了产品层面的支撑。


从单点智能到系统赋能,勾勒B端落地实践蓝图


当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落地阶段,单独的产品创新固然重要,但工业制造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创造商业价值的系统解决方案。而赛博格强调W01H02的协同,其深层逻辑恰恰在于构建一个“移动+操作”的完整能力单元,这正是现阶段B端落地最务实、最迫切的需求。

 


例如在仓储物流场景,两者的协同不仅仅是完成“货到人”分拣,更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动作执行,动态更新库存信息,为破解“数据应用闭环”的行业难题提供了一个微观范本。

 

在工业制造产线,W01承担重载转运,H02完成抓取与装配,这种组合让一条产线同时具备了力量与巧劲,将传统需要多台专用设备、多次装夹的工序合二为一,直接将产线换型时间从天级缩短至小时级,精准匹配了当前B端客户对“柔性化升级”的核心诉求。


这种在明确B端场景中,通过机器人协同工作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实践,正是行业在短期内积累技术经验与市场口碑的最佳路径。赛博格的案例表明,只有将机器人技术转化为客户看得见的投资回报,才能逐步培育市场,为最终走向规模化与可能的C端市场铺平道路。


结语与未来


机器人大讲堂认为,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不再局限概念的竞争,而是落地能力的较量。


 

赛博格在本届高交会上的展示,更像是一次行业的集体审视:我们的产品是否真正击穿了客户的痛点?我们的技术路径是否具备规模化前景?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Cyborg-W01Cyborg-H02的“力巧双绝”组合,正是赛博格交出的一份答卷。


它或许不是高交会上的唯一解,但它清晰地指向了一个方向:未来的工业生产力,必将由这种高度协同、多场景适配、且具备商业规模化应用部署能力的智能系统所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