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18个月!K-ScaleLabs宣布倒闭!现金流不到40万美元!战略误判押错生死局!

2025-11-161272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2025 年 11 月,总部位于美国帕洛阿尔托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K-Scale Labs 正式宣告关停。该公司也是具身智能大讲堂首次深度追踪报道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巅峰时,该公司曾获得超过5000万美元的估值,而现在公司现金储备不到40万美元。



 

10月21日,具身智能大讲堂率先在X平台捕捉到,K-Scale Labs产品与工程负责人@JingxiangMo离职并创立Gradient Robotics新公司,聚焦美国机器人与物理AI关键难题!但当时K-Scale Labs并未在第一时间宣布新负责人就职,当时笔者就已隐约感觉该实验室可能因现金流问题暴雷,但未获得充足证据,时至今日,创始人公布了内部邮件,验证了笔者此前猜测。


Benjamin Bolte内部邮件曝光
 

 



 

目前首批发售的K-BOT人形机器人将逐步取消预订单、退还客户定金。K-Scale Labs官方X平台账号目前还在正常运营,最后一条消息为11月8日发布,罕见公布了12位K-Scale Labs前核心员工账号以及研究领域,下方已有部分企业向这些前员工抛出橄榄枝,最高年薪可达128万元人民币。



 



 

▍从 AI 研究员的 “不满” 到开源赛道的孤勇者

Benjamin Bolte是K-Scale Labs的现任CEO,他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次 “消费需求的落空”。在 Meta(原 Facebook)从事三年语音表征深度学习研究、又在特斯拉 Autopilot 团队参与 V11 版本端到端训练后,这位深耕 AI 领域的工程师发现:2023 年底的市场上,中国公司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而美国消费者却连一台可直接购买的产品都找不到。



 

“没有根本原因能证明美国公司做不到,问题出在资金生态,投资者更看重演示视频而非实际营收,一旦企业开始产生收入,估值就会绑定销售额,而非未来潜力。” 这种行业现状的 “不满”,成为他跳出大厂舒适区做了一个大胆的抉择。

当时的Benjamin Bolte毫无硬件背景,甚至连 CAD 设计都只懂基础的 OpenSCAD。但凭借对机器人硬件的热爱,他在纽约布朗克斯的工作室里摆弄 3D 打印机,还旁听了哥伦比亚大学一门为期一学期的 “步行机器人搭建课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 YouTuber 对 Xate 执行器的评测,这款被 Botco 等公司关注的部件,既便宜又实用,让他萌生了 “用商用现成部件搭建人形机器人” 的想法。



 

创业初期的路径充满偶然性:原本计划去 1x Robotics 做合约工作的他,因一次意外的 YC 创业营申请,成为了独立项目的创始人。他找到纽约黑客马拉松上认识的机械工程师马特(Matt Frerieded),两人搬到帕洛阿尔托的黑客屋,每天工作 14-16 小时,用两个月时间 3D 打印出第一代 “笨重机器人”(stompy robot)。

罗伯特・斯科布尔(Robert Scoble)的一次访谈让这款开源机器人意外走红,也让 K-Scale 逐渐形成 “工程师友好” 的品牌标签。Benjamin Bolte决定将技术开源,“既然两个月就能从零做出原型,说明技术壁垒并非不可逾越,开源带来的生态价值会比闭源更大”。



 

这种 “开源基因” 贯穿了公司始终。从帕洛阿尔托的小公寓到阿瑟顿的 “创客豪宅”,K-Scale 始终保持 “同吃同住同研发” 的模式:地下室用隔板隔开 5 张床位,主卧的两个 closets 改造成卧室,车库里塞满 3D 打印机和组装工具。



 

“想加入 K-Scale,就得接受睡 closets、每天从上午 10 点工作到凌晨 3 点的节奏”,这种高强度模式意外成为筛选人才的 “滤网”,剔除了投机者,留下了一批真正热爱机器人的年轻工程师。18 个月里,先后有 40 多人在 K-Scale 工作,这种流动的、开源的团队文化,让公司在缺乏巨额融资的情况下,仍能快速推进技术迭代。

▍战略抉择:Kbot 与 Zbot 的 “生死赌局”

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而言,每一次战略选择都可能决定生死,K-Scale 的转折点,始于一款名为 Kbot 的小型机器人。


团队此前打造的K-Scale机器人
 

 

早在公司创立初期,Benjamin Bolte就意识到融资难度。2023 年前后,Figure 已完成 6 亿多美元融资,Physical Intelligence (π)凭借 “机器人基础模型” 概念吸引关注,投资者普遍认为 K-Scale“起步太晚、差距太大”。

为了快速证明商业价值,他在一次黑客马拉松上启动 “低成本小型机器人” 项目:采用亚马逊上可买到的 LX16 执行器(与哥伦比亚大学课程同款,单价仅 100 美元),目标是在 24-48 小时内搭建出能行走的原型。“当时我们已有大型机器人的步态控制工具和 URDF 导出流程,相当于把哥伦比亚大学一学期的课程压缩成两天的攻坚”,Benjamin Bolte回忆道。



 

这个 “副业项目” 意外成为团队的焦点。员工 JX(当时还是社区成员)带着朋友丹尼斯(Dennis)和凯尔西(Kelsey)加入,用 3D 打印底盘、调试伺服电机,最终做出能 “ dab”(一种舞蹈动作)和短距离行走的原型;

另一边,马特为了 “不输给 JX”,也带领团队做出另一版 3D 打印机器人。这场内部竞争催生了 Kbot—— 一款定价仅数百美元、可 3D 打印的小型人形机器人,相比公司计划中的大型机器人(定价 8000 美元),它更易量产、更易触达消费者。



 

K-Scale联合创始人Benjamin Bolte(左)和@JingxiangMo与该公司旗舰人形机器人K-Bot合影

团队花了四个月打磨 Kbot,2023 年 11 月正式推出后,在微信等平台迅速 viral,甚至带动了伺服电机供应商 FTEC 的行业地位。此后,S101 机械臂等产品纷纷采用该品牌执行器。Benjamin Bolte的算盘很清晰:用 Kbot 的营收支撑大型机器人(Zbot)的研发,“从现金流角度看,小型机器人能更快进入客户手中,快速验证市场需求”。



 

但真正的 “赌局” 来自一位知名 VC 的建议。2024 年,在Benjamin Bolte抱怨融资困境时,这位他 “极度敬佩” 的投资人告诉他:“只要 Kbot 能拿到 100 个订单,融 2000 万美元 A 轮绝无问题,因为市面上没有同类产品。” 这句话让Benjamin Bolte改变了战略:暂缓更廉价、 regulatory 审批更简单的 Zbot(定位可能偏向玩具,但需求更明确),全力押注 Kbot 的订单量与融资。

为了冲刺订单,他采取了 “争议性营销”:主动与其他人形机器人公司制造竞争氛围,通过有机传播吸引关注。2024 年 7 月,Kbot 正式开启预订,虽收获了一定订单和行业关注,但融资却彻底遇冷。“7 月是融资淡季,硅谷 VC 太谨慎了”,Benjamin Bolte坦言,他们与多家企业风投(CVC)谈过,对方虽感兴趣却未出手,少数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风投对 Kbot 的商业化成本提出质疑,要实现盈利,需将当前的 3D 打印部件改为压铸或冷锻工艺,这需要额外的工程投入,而 K-Scale 已无力承担。



 

“如果先推 Zbot,我们可能拿到更多订单,毕竟它更便宜、审批更简单”,复盘时Benjamin Bolte承认,这是公司最大的战略失误,过度高估融资难度,被 VC 的 “乐观预期” 误导,押错了产品优先级;同时,Zbot 虽可能让公司被贴上 “玩具厂商” 标签,但能带来的现金流,或许能让公司撑过融资寒冬。

▍关停真相:融资断裂与团队流失的连锁反应

融资的失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触发了 K-Scale 的崩塌。

按照Benjamin Bolte的计划,7 月推出 Kbot 后,预计 1 周内完成融资,9-11 月启动量产。但现实是,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奔走于硅谷风投之间,却屡屡碰壁。“投资者觉得 Kbot 的市场化成本太高,而且当时中国已有多家公司推出类似小型机器人,竞争压力骤增”,他解释道。更致命的是,团队内部开始动摇 —— 随着融资希望渺茫,核心成员陆续离职,原本 40 多人的团队迅速缩水,“开源文化能凝聚人,但不能当饭吃,大家需要看到明确的未来”。



 

资金链的断裂让公司难以为继。阿瑟顿的 “创客豪宅” 租金高昂,3D 打印材料、执行器采购等成本持续消耗着仅存的资金。Benjamin Bolte曾尝试寻找 “接盘方”,但彼时人形机器人行业已出现 “降温” 迹象,中国公司的低价产品开始冲击市场,美国巨头的研发重心转向工业场景,小型开源机器人的估值空间被压缩。“继续做下去的机会成本太高,当时有太多更值得投入的方向”,Benjamin Bolte最终做出关停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K-Scale 的关停并非个例。Benjamin Bolte提到,同期多家机器人公司曾将产品推向工业场景,但因 “实用性不足” 被客户退回。这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普遍困境:技术原型与商业化落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尤其是在可靠性、成本控制、场景适配等方面,仍需长期打磨。

▍Benjamin Bolte眼中的人形机器人 “未来图谱”

尽管 K-Scale 遗憾退场,但作为亲历者,Benjamin Bolte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判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Benjamin Bolte和母亲来到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园(灵足时代是其关节供应商)

Benjamin Bolte预判,未来两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迎来 “低成本小型产品泛滥” 的阶段,类似 “平衡车” 的市场格局可能形成。“中国生态系统已非常成熟,从执行器到传感器,供应链成本持续下降;Sho Yang(前特斯拉工程师,回国创办人形机器人公司)等团队正在推出类似 Kbot 的产品,这些公司资金充足,能快速压低成本”,他分析道。相比之下,美国公司更倾向于 “高投入、高定价” 的工业机器人路线,但这种模式面临 “研发周期长、商业化慢” 的问题。



 

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不会重蹈 “DJI 垄断无人机市场” 的覆辙,反而可能像 “智能手机初期”—— 大量中小厂商通过开源、模块化设计抢占市场,最终形成 “硬件商品化,软件差异化竞争” 的格局。“就像 Android 依托开源生态打败塞班,未来开源人形机器人也可能占据重要市场份额,只是现在还太早,需要等待硬件成本进一步下降、软件生态成熟”。

在技术层面,Benjamin Bolte分享了三个核心观点:

模块化设计是关键:他曾计划将 Kbot 的肢体设计为 “可快速更换” 模式,在躯干与手臂、腿部之间设置标准化电气接口,“就像《机械姬》(Ex Machina)里的机器人,手臂坏了能直接拧下来更换”。这种设计不仅能降低维修成本,还能通过 “售后更换部件” 创造持续收入,“类似汽车行业的售后市场,这是被忽视的盈利点”。



 

步态设计应 “借力物理规律”:Kbot 因成本限制,缺少髋部侧倾关节(hip roll joint),导致步态学习难度增加。Benjamin Bolte认为,理想的机器人设计应 “借鉴被动步行者的原理”—— 通过优化机械结构,让机器人借助物理惯性实现流畅步态,而非完全依赖 AI 算法。“最好的设计是,扔到强化学习环境里,用少量奖励就能训练出自然步态,这才是‘硬件先于软件’的逻辑”。

AI 落地需 “真实世界数据”:作为 AI 研究员,Benjamin Bolte强调,人形机器人的 AI 算法不是 “闭门造车” 能突破的。“LLM 的突破依赖海量文本数据,机器人 AI 则需要海量真实世界交互数据 —— 当每个人都能买到廉价机器人,用户会在家庭、办公等场景中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能推动算法快速迭代,就像 Stable Diffusion 依托开源社区实现突破一样”,他举例道。


Benjamin Bolte始终认为低成本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因素
 

 

行业热议的 “腿式 vs 轮式” 之争,Benjamin Bolte认同马斯克的观点:“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楼梯、门槛、不平坦地面等场景,腿式机器人更具优势;轮式设备的高效,依赖于‘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一旦脱离这些场景,实用性会大幅下降”。他以轮椅为例:“轮椅在室内移动需要宽敞的空间、平坦的地面,甚至需要改造房屋结构,而腿式机器人能适应现有环境,这是本质区别”。

但他也承认,腿式机器人面临 “动态稳定性、可靠性” 等难题。“人类的关节有肌肉、骨骼协同,机器人则依赖执行器,当前执行器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约 1 万小时,30 个执行器的机器人,理论上 2 周内就可能出现故障”,他透露道。这意味着,未来机器人需要在 “结构优化、材料升级、故障冗余设计” 等方面持续突破。

▍结语与未来:开源精神的“火种”不灭!

Benjamin Bolte透露,目前他正处于 “创业后的休整期”,计划未来聚焦自身擅长的 AI 领域,但并未完全放弃人形机器人。“就像 Pebble 智能手表,虽早期被苹果、三星挤压,但后来凭借差异化需求重回市场,开源人形机器人也可能在未来找到新的机会”,他说。

K-Scale 的 18 个月,是一次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它证明了 “没有硬件背景也能做出机器人原型”,验证了开源模式在技术普及中的价值,也暴露了初创公司在融资、商业化中的脆弱性。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样的 “试错” 并非毫无意义,它留下的开源代码、模块化设计思路、低成本产品探索,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 “铺路石”。



 

当被问及 “如果重新来一次,会做什么改变” 时,Benjamin Bolte笑着说:“会先推 Zbot,拿到现金流再谈理想。但不后悔做开源,因为它让更多人相信,人形机器人不是巨头的专属,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 或许,这就是 K-Scale 留给行业最珍贵的遗产 —— 在巨头主导的赛道上,保留了一份 “开源创新” 的火种,而这份火种,或许会在未来某一天,点燃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新变革。

来源:具身智能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