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谁来做人形机器人?

刘众楷2023-09-185112

搞人形机器人就像是2015年搞新能源车,是热点,但是最后能跑出去的并不多。
 

 

企业和投资人的考量显然是多方面的。


 

即便是现在,市场对以优必选为首的机器人新势力们,仍持有极为不同的观点。

         
 

虽然大部分人已认同人形机器人是未来的趋势,但造人形机器人难,海量融资之下,大多企业仍处在巨额亏损和难以量产的沼泽中。

       
 

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资本不愿意深度参与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投资盛宴,前沿领域的研究探索,新结构的研发探索究竟如何进行?


 

这仿佛成为做人形机器人企业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

 


 

         
 

▍技术难度仍被低估

         
 

大多数人,包括部分机构和投资人,其实都有些低估了人形机器人研发的难度。

         
 

在机器人大讲堂的采访中,某机构的分析师表示,“(资本)觉得特斯拉在做,于是跟风投,但其实在技术上真正能达到水准的企业没有多少。”

         
 

该分析师指出,人形机器人手臂的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目前难度主要集中在腿足和大脑部分。但大部分企业做的人形机器人就是样子货,是不能动的大玩具,身体买零部件组装在一起,适配系统。

         
 

“看到的大多数人形还是只能进行手臂运动,腿足运动起来要么很机械,要么就完全不动。市场上缺乏真正稳定的龙头企业。”一位机械工程领域的专家在前不久的展会上也提到了这类问题。

         
 

有专家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就提到,当前,搞人形机器人大多还是为了参观展览的思路依然存在。目前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有噱头的卖点,于是企业纷纷做出动作,表明自己有类似决心和能力,这体现为企业行政和销售投入往往高于研发。

         
 

“无论是人形还是之前的人工智能,部分为了糊弄领导搞的DEMO根本就动不起来。因此有部分我们请的专家非常抵触挂名进行人形机器人的研究。”某位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在帖子中提到了这种问题。

         
 

一位做核心零部件厂商在采访中则表示,其尝试向几家号称正在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送样,但均被拒绝。“深入研究的企业很少,大多采用传统部件,导致人形机器人摔一下修可能就要几万块,量产问题肯定存在。后续就干脆不动,或者放两个机械臂在那,与传统协作机器人区别不大。”

         
 

在某券商调研的小作文中也指出这类问题:“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看似花团锦簇,很多公司都在做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但是对于什么叫做人形机器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大多企业研发人员,目前还没办法很准确界定,也不太懂,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资和研发决策的乱象。”

         
 

“很多人跟我说景区那个推磨的玩偶,好像也是人形机器人,”某位投资人开玩笑说道,“我看了一下还真挺像。”

         
 

         
 

究竟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双足机器人,能将两者分开,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能够“下定义”,或许才是这个行业少走弯路的基础。

         
 

▍人才与资金的瓶颈

         
 

对于学界和部分开展相关研究较早的头部企业,在行业这种有些“大跃进”的步伐中同样受到冲击。

         
 

“以往我们和隔壁(系)都是分别和国内头部企业以及研究机构重点合作研究(双足)动态行走、平衡控制、感知决策中的某一项,现在很多难以拒绝的关系,上来就要一个软硬件成型的产品,教学计划都在前置。”某高校老师在论坛中的吐槽表露了当下急功近利研发节奏的冰山一角。

         
 

这也导致部分企业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人形机器人研发商就提到了此类问题。“要求我们加快产品商业化、培养客户、实现盈利。人形双足机器人的研发周期本身很长,研发投入对现金流的挤占压力特别大。又不是互联网产品,靠营销就能行。”

         
 

有投资人表示了对这种现象的担忧:“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很终极的机器人形态,短期内找到应用场景大规模量产的可能性并不高。这决定行业就是一种重投资的长期科技产业,5—10年才能出成绩,早期商业模式都是科研为主。但马斯克将这种投资变成了一种短期行为,虽然他的技术确实有可能实现,对于国内企业却有点像是在挖坑。”

         
 

         
 

“从跟跑到领跑,如果缺乏愿意以及能够坚持探索前沿的企业和人才,中国的市场环境始终诞生不了第一个ChatGPT。”某位专家在谈到当下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时,采用了类似的类比,表达了内心的不安。“现在(人形)类似结构、能源管理的卡脖子细节问题还很多,我们就敢说第一梯队领先了。”

         
 

大多做人形双足机器人研发的企业,结局并不算特别美好,例如阿西莫和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目前都很难说境况理想。目前国内外都有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创始人团队不得不举债经营。

         
 

“全球双足领域的顶尖人才很难捡漏,以往高端人才之前很难招到,在日本知名人形机器人解散团队后,才有部分分流到国内。现在也有部分去了特斯拉。加上各家抓紧做人形机器人,又有些雪上加霜陷入之前人才的僵局。”某国内领先的头部企业曾提出了这种问题。

         
 

         
 

部分机构则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资本局:“就像是之前做四足机器人,很多企业和创始人的想法都是做一段时间,卖给国内巨头套现离场,资本也愿意投给这样的企业。周期短,未来发展也更可控。因此我们更关注机器人概念,企业先盈利稳定,愿意去做(人形),再谈熬到最后的问题。”

         
 

▍究竟让谁来做?

         
 

做好人形双足机器人到底要花多少钱?在这场匿名采访和调研中,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却都有不同。

         
 

如果不考虑材料和成本,有人认为或许是几千万,也有人给出了数百亿的答案。这都是一种基于当下情况的“真实”。

         
 

市场憧憬着人形机器人能够复现新能源车等战略新兴产业下一次的市场奇迹。但对于其中的投入和过程又有些充耳不闻。

         
 

         
 

人们觉得有了机器人,未来一些艰难危险的工作,家政保姆或者陪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了希望,却又埋怨大多企业“增收不增利”的困局难以解决。

         
 

资本的故事还在讲,认为无论是机器人新势力还是别的新势力,大多市场上的创新主体还是民营企业,他们对于技术带来的价值感受更加直观,也更敢于通过核心技术去以小博大。对于技术的积累和技术路线的试错风险,还是少有包容。

         
 

企业一方面想让市场更热闹些,另一方面又在为如何加高自身的护城河而苦恼。

         
 

有投资人在谈到人形机器人的问题时,发了一篇理想的文章作为类比。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在第一梯队中,蔚来作为第一家上市的企业,可谓几多心事几多感慨,股价也是几经沉浮。但李斌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从悬崖边把自己捞回来。”

 

注:本文来自于采访与公开观点整理,不代表机器人大讲堂与编辑任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