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总体规模1.69亿美元,同比略降2.5%,虽然这个数据在2023年上半年有回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处于大规模增量前期。基数小,渗透率不高,想象中的市场百亿级爆发并没有很快到来,反而开始走向硬件趋同、技术统一化、迭代放缓的内卷危局。
市场真正爆发式起量的节点究竟是什么?距离路上都是机器人还有多远?如果进行一场机器人商业模式的变革,到底该去怎么做?在经过了7年时间的实践后,Leaderobot2023年度商用机器人最佳场景奖获得者【真机智能】目前已经逐步跑通了这条商业路径,通过全新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站在了商用物流配送机器人大规模商用部署的前列。
真机小黄马配送机器人落地案例
▍全新的商业模式
按照真机智能CEO刘智勇的计算,面向C端的服务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已然具备可行性。
首先是持续的成本降低使得商用物流配送机器人来到了新的商业模式爆发节点。刘智勇为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2023年配送小哥的平均年度收入已经超过了9.8万元,机器人的年成本和人的年成本比已经超过了1:5,这本质上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更大可行性和突破性发展机遇。
“如今单台配送机器人价格已经来到3-4万元,实际寿命约为3年,这已经具备重新架构整个配送核心逻辑的基础条件。”刘智勇解释道。
其次,准确的定义使得商用物流配送机器人走向大规模上路有了法律基础。由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义愈发明朗,得到了更多市场认可,机器人的定义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例如在韩国,户外小型配送机器人在政策上已经都被定义为“行人”,可以享受不分时段、不分路段在行人道上进行移动和工作的“待遇”。
第三则是产品能力的提升。如今户外商用配送机器人户外商用配送机器人的定位、规划和感知等方面能力的knowhow已经积累到位,强技术支撑导致机器人履约能力大幅提升,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大多场景的配送。
这三个条件使得户外商用配送服务机器人正处于商业模式变革的前夜。
作为其中跑在前面的行业开拓者,近年来,真机智能不仅在近年来通过海外市场开拓实现了to b销售业务的爆发式增长,部分客户完成了超过5次复购,还是目前服务机器人领域唯一一家真正积累了to c服务运营经验的公司。真机智能的to b销售业务形成的业务收入,为to c的业务打磨提供支持,to c的业务所磨练出的产品能力反哺给to b业务,形成了业务收入和产品能力的双向内循环。
其产品从封闭的环境起步,如今已经扩展到了园区,并在近几年逐步进入到开放的环境中。通过近三年的本土化服务加上与海外客户合作,目前真机智能已经完成了超15万公里、超4万单的机器人运营服务,履约成功率100%,商业化进展迅速。
真机小黄马配送机器人在海外运营里程超15万公里
机器人配送渗透率不断增加,使得这家公司也开始真正展露出更大的市场野心——扩大C端服务覆盖面,让人们可以在更多地方见到配送机器人。按照刘智勇的预计,明年或许会是商业服务机器人市场真正起量重要节点。
▍创业者的突破
2014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作为一名全奖的博士生,刘智勇在自己人工智能和移动机器人课题的科研之余,所能听到的都是顶级科学家的课程和报告,大佬云集的氛围使得刘智勇对于成功开始有了新的定义以及渴望。
无论是Krause教授的机器学习、Marc Pollefeys教授的视觉感知、视觉计算,抑或Roland Siegwart教授的自主移动机器人、机器人动力学都使得刘智勇受益匪浅,但他却不太想满足于单纯的学术创新和影响力。
求学时期的刘智勇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校园主楼前
“解决当时学术界最为前沿的机器人问题,去在产业化上做一场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广义创新。”这是刘智勇最初回国休学创业的想法,但未能展开。
为此,刘智勇选择进入了阿里巴巴,尝试在这样一个中国当时非常先进的公司,去学习治理的理念和结构。
也是在阿里,刘智勇目睹和近距离接触到了从普通程序员到客服小二到快递小哥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同时真正接触到了电商物流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创业者的嗅觉下,刘智勇很快抓住了这种问题背后蕴藏的机遇。长达10年的移动机器人相关科班学习和研究经历,也让他有着能解决这种问题的信心。
阿里巴巴时期的刘智勇
但刘智勇深知,每个问题的背后并非都只有产品才是唯一解决答案。在创业这个过程中,商业模式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刘智勇不断思考的关键点。
“机器驱动的服务,具备颠覆式的低成本、标准化特点,通过破坏性创新创造出远优于主流人工服务的全新产品和服务,形成原有市场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和交互体验。这是相对于传统业态形成的商业壁垒。”刘智勇解释道。
由于配送机器人很大程度上所颠覆的是传统业态,因此其壁垒首先必然是相较传统人工而言的商业化价值。
刘智勇深知,机器人驱动的服务,首先就必须具备颠覆式的低成本和标准化和强履约的能力,从而才有望带来一种突破性或者破坏性的创新。
最终,类似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创新,始终才是一个时代进步,一个行业、一家企业走向更大爆发增量的基础。
在这个理念下,真机智能开始尝试以移动机器人技术为核心,通过搭建即时配送服务平台,建设户内外通用小型移动机器人产品矩阵,在末端配送的底层成本逻辑和服务逻辑上,用机器人形成全新的商业服务架构,来解决末端配送最后五公里的问题。
这套市场打法有点类似共享单车的逻辑,刘智勇认为,以人和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组合拳,是真正能解决服务机器人批量化生产的问题答案所在,也是未来服务机器人穿越大规模批量化应用峡谷的基础。
▍创新者的成长与选择
经过了3~4年的产品研发,再经过了3~4年的运营经验打磨,作为这一商业模式践行者的真机智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化的产品能力基础。
刘智勇深知,模式变革的基础或者说前提,一定是产品能够满足场景和商业的需求。因为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很难短期内一蹴而就,硬件产品矩阵的扩展首先往往与公司技术和产品能力的积累有着极大关系。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知名技术专家,刘智勇本人将极大的精力投入技术的提升中,是核心算法的设计者和核心代码的写作者之一。做好产品、技术,是数年时间真机智能持续挖深的护城河。为此,刘智勇将真机智能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做法形象描绘为“四环、两高、三深”。
所谓四环,指的是在产品迭代,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中,真机智能在7年聚焦一个行为场景和应用中,所形成的从机器人底盘到无人驾驶引擎、集成调度系统,再到电商系统的四环自主化全链条。
真机小黄马部分功能和技术展示一(排队停车、自主上下电梯、规划绕行、自主选择路径、终点有障碍物)
真机小黄马部分功能和技术展示二(SLAM建图、全局重定位、动态调速)
两高是指末端无人配送场景中进入无人驾驶深水区才会涉及的高阶技术和深度结合行业know-how的高阶功能。
三个深则指的是产品深度、技术深度和运营深度。首先是产品纵深,真机智能的产品包括了从底盘、无人驾驶系统、调度系统、用户端、商户端、骑手端等一系列软硬件次是技术深度,真机智能还重点实现了包括模糊到达能力,机器人自主选择路径,定位丢失后的全局重定位技术、定位丢失后制动、排队停车、快速建图等更高阶的深度技术。
最后则是运营深度,即产品在斑马线、小区、人行道、危险路段、绕行路段、电梯路段和雨雪天等不同环境下的处理措施和运营方案。
刘智勇表示,“四环、两高、三深”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为了实现场景,企业结合、适配场景,并自研一系列的产品和软件系统,从而最终完成服务的闭环。
正是这种围绕场景的多维度核心技术积累,帮助真机智能具备了与众不同的产品和运营能力,也使得如今真机智能有了展望更大产品深度和广度的空间。
▍对于运营的思考
从定位上来说,主攻细分场景服务的真机智能并不像是一家做机器人本体的公司,而是像一家场景方案开发公司。
在高阶功能和高阶技术的开发积累基础上,真机智能近年来也能够越来越多去聚焦一个场景,研发最适合这个场景的一款机器人,解决场景的细节性问题。
例如在最后5公里的配送中,复杂坡道等地形的通过性和配送就是较为典型的问题。为此,在移动轮式配送机器人小黄马的基础上,真机智能还开始新增了四足机器人小黑狗系列和类人配送机器人。形成覆盖更广的「真机小黄马」MINI-最后五公里轮式配送机器人、 跨越障碍的「真机小黑狗」MINI-最后五公里四足配送机器人、 自由通行的「真机黑禅」MINI-最后五公里类人配送机器人的三驾马车式产品矩阵和命名为“小黄马机器人配送”的即时配送服务平台,大幅提升机器人配送的渗透率。
不同国家海外客户群参访真机智能
刘智勇希望,未来随着产品矩阵愈发完善,能多款机器人联合工作,能以一种组合配送的形式,保障机器人的使用的覆盖率,不断大幅提升机器人配送的渗透率,真正形成全新的超级平台服务。
“轮式机器人占60%,足式机器人类人机器人加起来占比30%,人类配送配送最后缩减到只有10%。”刘智勇认为,这才是机器人时代真正的意义所在。
由于真机智能的机器人产品借助SARS化的部署方法以及片区地图切换的方式,这种累计部署技术手段已经让整体变得简易快速,普通人都能够实现快速开机部署,这在运营维护上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也使得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入快车道。
▍结语与未来
未来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机器人配送平台到底如何运营?
刘智勇为我们展示了目前的运营流程,表明了“未来已来”的实际性。
风雪送餐,机器人配送已然形成更低的配送费和更高的履约体验
该流程与传统的下单流程并无二致,消费者可以在小程序下单,下完单后可以选择由轮式或四足机器人配送,也可以预约人工进行配送。
“下完单配送的是机器人,形成的配送费用更低,履约体验也大幅提升。”刘智勇解释道。
刘智勇相信,随着人工和机器人的用工成本越拉越大,达到1:10或者更大,同时GPT与AI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强、更好的履约,交互感更好,这对于传统的配送市场,必然又会是一次全新的升级,也会真正带来一个机器人大繁荣的全新商业配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