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MAT洞察:物流机器人下半场,软硬件生态协同正是真核心!

2025-11-041354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4%的高位,这一数据背后,是物流行业对运营效率、成本管理、系统复杂性和对变化的适应性不断提升。尤其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视觉的技术飞跃以及加速应用,让物流体系开始进入全栈智能感知阶段。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认为,在此趋势下,全球智能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有望达到人民币3,441亿元。


当物流机器人行业进入发展深水区,从自动化来到智能化的下半场,什么样的公司与产品才有望脱颖而出?


 

行业下半场:技术普惠才是破局关键


作为亚太物流技术领域的年度旗舰盛会,CeMAT ASIA 2025上的头部企业展品,无疑能反映了大部分行业趋势。机器人大讲堂关注到,连续9年参展的海康机器人,本次携最新发布的生态新品与全链路物流自动化方案亮相,展现其在生态化、智能化方面的建设成效。


回顾物流机器人的十年发展,海康机器人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在过去几年,移动机器人行业在导航精度、负载能力、运行速度等硬件指标上竞争激烈。然而,随着底层技术逐渐成熟,性能差距不断收窄,行业竞争焦点已从比参数转向比交付,再从比交付转向比系统效率。


 

海康机器人显然洞察到这一趋势,其战略重心正明显转向开放生态共建,把终端应用场景中具有共性的部分抽离出来,把本体软硬件做到极致,然后通过提供标准的软硬件接口、二次开发平台,赋能那些擅长做应用的行业伙伴,实现专业机器人技术的普惠化。


这背后本质上是一种更为底层的商业思考:当技术创新的边际效益递减,企业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生态乘法”,即通过系统协同、数据互通与能力复用,实现整体价值的指数级放大。

 

 

因此,过去以标准品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在面对多样化的产线布局、异构的设备系统与差异化的业务流时,显得力不从心。海康机器人作为典型行业头部,此次展示的EasyAMR生态新品、新一代潜叉2.0、STU 2.0三款移动机器人核心产品极具代表性。在快速演变的智慧物流行业,唯有掌握硬件矩阵+软件中枢的协同能力,才有望成为定义行业标准的“生态级玩家”。


行业生态的未来,往往不止要服务头部企业,还要激活中小微企业这些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才能共同满足“长尾场景”需求。但现实是,很多中小企业想做智能物流,却卡在门槛高、部署难、成本贵、非标程度高等问题上,没有专业团队,不会组网建图,预算有限,不敢轻易投入。

 


本次CeMAT上,海康机器人展出的新品EasyAMR就兼顾了技术纵深与普惠赋能,其将复杂的软硬件能力封装成“开箱即用”的简单工具,通过Pad端可视化操作、标准业务场景库与图形化路径规划,把原本复杂的系统集成过程,转化为可配置、可复用的标准化流程。用户无需专业培训,即可完成机器人的建图、调度与任务配置。


通过这种轻量级方案拓展边界,海康机器人将智能化红利带给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这不仅打开了中小企业的增量市场,更通过规模化应用反哺技术迭代,以真实场景数据驱动算法优化与系统升级,实现了生态引擎的跨越。

 

 

这种从服务头部到赋能中小的技术普惠,形成了用户增长、数据积累、体验优化、生态增强的正向循环,持续扩大着海康机器人在智慧物流时代的护城河。

 

软硬件能力如何专业又普惠?


硬件性能是移动机器人落地应用的根基。而海康机器人由于始终以场景需求为导向,并在导航精度、载重能力与运行效率上持续突破,因此很快通过硬件迭代,筑牢其在各行业应用中的竞争优势,为生态赋能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CeMAT现场,海康机器人第二代潜伏叉取机器人显著提升了负载、空间利用率以及取放货效率。其新增1.5吨负载车型,能够满足600、1000、1500公斤的主流需求,车身高度降低10%的同时,适配叉孔范围扩大了80%,标准车型可支持95~140mm区间的叉孔托盘,车身宽度缩减10%,意味着2000平米库区可增加约100个储位。


 

新一代STU料箱机器人则采用可双向伸缩的二级提升机构,适配夹抱、勾拉、托举等多种执行机构,适应更多场景,其行走速度最高达4米/秒,提升速度2.5米/秒,单次取放货效率在3秒以内,实现更高效率。

 

通过创新设计,其提升机构突破常规产品10米的高度限制,可向最高20米以上的仓库高度拓展。同时STU高速运行时不影响下方潜伏机器人的运行通道,效率提升20%以上,搭配更高的存储场景,库容提升20%。

 

 

无论是STU料箱机器人的双向伸缩提升机构、还是潜伏机器人的多导航融合技术,可以发现,海康的机器人硬件不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能融入全链路的柔性单元,从而打造了构建兼具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生态产品。


从技术而言,上述几款新品,之所以能实现更高效的形态以及更智慧的运营,得益于海康机器人的AI驱动调度系统进一步优化了仓储配置和检索效率。依托海康机器人调度系统RCS与智能仓储管理系统iWMS两大核心软件,海康机器人的调度算法能适应如边拣边分或批量拣选等不同的业务策略,系统接口能适配不同客户的IT环境,实现了不同类型、不同场景移动机器人的统一调度、无缝协同,彻底打破设备孤岛,让生态具备全链路协同能力。

 

生态的升级,本质是软硬件+算法的深度融合,海康机器人强大的底层能力,能将各类机器人真正融入业务流程。海康机器人近年来已经成长为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业务的行业隐形龙头,为了实现物流自动化的“眼脚手”全链路协同,海康机器人以关节机器人补足“手”的能力,强化了执行系统与协同网络的构建,从而更有效地联动“眼”机器视觉与“脚”移动机器人。其最新展出的SCARA机器人搭配自研视觉,解决了小型物料“自动化装箱难”的问题。


 

结语:从工具到生态,引领物流智能新范式


在传统工业自动化时代,企业依赖“纵向整合”来提升内部效率、控制供应链成本;而在智能制造时代,横向生态协同正逐步取代纵向整合,成为新的增长逻辑。海康机器人CeMAT现场展示的这些方案,以开放控制平台、可视化仿真系统与模块化部署工具构建的生态雏形,覆盖了上下料、拆码垛、拣选、装箱全链路,证明了这种感知+决策+协同+执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可以发现,基于生态,海康机器人兼顾了技术纵深与普惠赋能,其自身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提供商,而是正用硬件矩阵打基础,用软件中枢做大脑,用开放融合扩边界。这一套组合拳,恰好命中了物流机器人下半场的核心:从场内物流到端到端供应链优化的智能演变。而软硬件协同,无疑正是定义未来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