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暂时无法生产出足够灵活的机器人手。”这是特斯拉内部传出的消息。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灵巧手技术尚未突破,特斯拉已缩减今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的计划。马斯克曾高调宣布将在2026年底建成百万台产能的Optimus生产线,但现在,一只“手”正牢牢掐住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咽喉,拖住了其落地应用。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家名为因时机器人的中国公司,却早在5年前就已实现灵巧手的规模化量产与商业化落地。2024年因时机器人五指灵巧手出货量已近2000,而这一数据今年仅用半年就刷新为4000台,毫无疑问成为全球仿人五指灵巧手的领跑者。据悉,因时机器人灵巧手月销量已超千台,预计全年可达万台级别,这一规模不仅在国内灵巧手企业中位居第一,全球范围内也难有企及,标志着中国在灵巧手领域已具备产业化输出能力。

+
▍为什么一只“手”如此难造?
人形机器人的“手”,远不止是机械的延伸,它是整个人形机器人系统中技术密度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部件。特斯拉Optimus Gen2亮相时,其灵活的手指运动曾引发轰动,然而,从演示到量产,特斯拉Optimus手部设计却仍陷工程矛盾中。行业人士透露,特斯拉最初希望打造一款完全模仿人类手部结构的灵巧手,但其工程师发现,要在机器人手掌大小的空间内集成足够的自由度、传感器与传动机构,难度远超预期。
反观因时机器人,却通过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和近十年的量产化经验,已经突破了这种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瓶颈。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当多数灵巧手玩家还在解决0-1的“从无到有”问题,而因时机器人已经进入1-100的“从有到优”领跑阶段。
早在2016年,因时机器人就意识到,开发出一只灵巧手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高效率的生产出一致、可用的灵巧手!众所周知,五指灵巧手要在有限空间内模拟人手的抓取、握持、操作与感知,是对驱动部件、机械设计、传动、传感与控制系统的极限挑战,极限通常就代表高成本和难批量。因时机器人采用创新型直线驱动设计,通过将电机、减速器、丝杠及传感器紧凑集成在一个执行器中,完成驱动+传动+传感的一体化、模块化设计,便可将其布置在手掌有限空间内,实现对五指运动控制。而这个布局在灵巧手掌内的,高度模块化的线性执行器就是因时机器人的另一款核心产品-微型伺服电缸。

从此,微型伺服电缸似乎成了灵巧手设计制造的最佳答案。它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灵巧手的研发制造门槛,模块化的设计易安装、易维护,可以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可以说微型伺服电缸的出现让灵巧手不再难造。如今,微型伺服电缸已成为市面上众多灵巧手的首选方案。
就像关节决定了机器人的动态能力一样,核心元器件也决定了灵巧手的最终性能。当特斯拉还在定制开发线性执行器时,因时机器人已经在微型伺服电缸这一灵巧手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造诣和出货规模上一骑绝尘,这形成了因时机器人远不同于其他灵巧手玩家的绝对差异。
此外,灵巧手的壁垒也不仅是核心元器件,还在工艺水平和制造经验上。而这部分能力只能靠持续的产品打磨迭代和技术经验积累。正是一点一滴的工艺经验,最终决定了一款灵巧手是否更好用、更耐用。而这也是因时机器人可以率先批量出货、销量过万的原因,产品好不好用,市场和客户会给出答案。
▍技术持续迭代,多矩阵产品构筑性能高地
批量出货,销量过万并不意味着技术停滞。相反,因时机器人在2025年连续发布两款重磅产品,展现出强劲的迭代能力。如果说量产规模是因时的“基本盘”,那么持续的产品迭代与技术深筑,则是其保持领先的核心动力。2025年7-8月,因时在上海WAIC、北京WRC两大国际展会中接连推出RH56F1、RH5EG1两大系列新品,不仅展示了其在灵巧手领域的技术深度,更极为适配人形机器人多元需求,凸显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逻辑。
例如RH56F1系列就是一款更适配人形机器人的全能灵巧手。2025年7月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款灵巧手一度成为展会焦点,因时专门设置了近距离体验区,观众可与RH56F1系列进行“遥操作抓取”“手势跟随演示”等交互,直观感受其灵活性与稳定性。


同时RH56F1系列外观更具科技感,结构强度也得到提升,这得益于其采用全金属机身与骨架一体化设计,并在结构、感知、控制、安全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革新。在RH56F1系列灵巧手内部,通过集成触觉、力、位置和温度四大类共24组高性能传感器,实现了多模态融合感知。指尖与掌面集成触觉模块, 支持灵敏接触与接近觉感知,灵巧手能实现更加柔性的抓取;其内置的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载状态,实现更加稳定的抓取状态;绝对式位置传感器确保精准执行,上电无需找零位操作,这些提升使得F1系列在精密操控能力与抓取自适应性能方面尤为出色,有效满足工业自动化与人形机器人等复杂应用需求。
另外一款RH5EG1系列则是高自由度,柔性操控新标杆。这款在8月北京WRC(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高自由度灵巧手,具备18个运动关节,指尖抓握力达2kg,在紧凑机身中实现精细操作+强劲抓取的平衡。现场通过视觉识别手势演示,观众能直观感受到高自由度灵巧手的灵活性。

这些新产品亮相,意味着因时的量产数字背后,并非“低水平重复”,而是建立在“产品性能与稳定性持续突破”的基础上。目前,因时机器人已与全球多家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达成批量合作,灵巧手产品已率先在工业装配、精密制造、服务机器人等场景做应用验证,产品性能与稳定性获得机器人行业的一致认可。
从实验室原型到可批量交付、快速研发迭代的工业产品,因时机器人可以说已经走通了灵巧手商业化最难的一段路,并在马太效应下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头部优势。
▍因时机器人的三重壁垒:技术、制造与机制
量产与产品快速迭代的背后,是因时机器人在核心技术、生产体系与组织机制上构建的长期壁垒,这使得因时既能攻克核心技术,也能把技术转化为稳定的产品,而且更懂客户、懂市场。
因时机器人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左手是微型伺服电缸,右手是仿人五指灵巧手。微型伺服电缸作为灵巧手的核心驱动部件,以微型化、一体化设计,替代传统“电机+减速器+丝杠+驱动器”的开环方案,极大简化整体结构、降低成本,使高性价比量产、快速技术迭代成为可能。

由于灵巧手性能要求高、参数指标多,对组装一致性和测试要求很高,因此因时机器人还自主开发了大量装配与测试工装,并获得多项专利保护。这些专业装配、测试治具能实现“毫米级定位”,将部件装配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避免人工装配的误差,而且更容易形成从工艺标准到质量控制的闭环,从而进一步保障产能,确保产品一致性与工程可复制性。
因时机器人CMO房海南曾表示:“工艺端的研发投入,最终都会落到产品性能上。比如产品的执行效率、运行精度、负载能力、推拉力水平,每一项指标的提升,都离不开对细节工艺的反复打磨,而因时这些年来一直投入很多资源精力在优化装配工艺和提升效率上”。
▍灵巧手,正成为中国机器人崛起的关键抓手
灵巧手虽小,却是人形机器人能否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与家庭的关键。特斯拉的困境,恰恰折射出灵巧手已经是全球机器人公司共同的技术瓶颈。而因时机器人的量产与迭代,则证明其凭借成熟的量产体系、持续的技术创新、深度的客户洞察,不仅成为中国灵巧手领域的标杆企业,更有望在这一赛道上持续领跑,在全球竞争中争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话语权。
从特斯拉的灵巧手困局到因时机器人的量产突围,我们当下或许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在高精尖领域突破的缩影。一只手,掐住了特斯拉的万亿市值;但在中国,这只手正推开一扇属于人形机器人快速落地的崭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