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逐际动力获近2亿元融资!市场看好通用足式机器人应用前景

2023-10-181945四足机器人

刚刚,通用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宣布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总金额近2亿元。本轮融资得到了数家顶级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支持,包括峰瑞资本、智数资本、明势资本和昆仲资本,Pre-A轮领投为绿洲资本,联想创投也参与了本轮投资,将在机器人与AI的结合、关键产业资源等方面大力支持逐际动力的创新和落地。
 

这轮融资的规模和参与方可见一斑,无疑体现出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足式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进程加速推进。据悉,本轮融资将为逐际动力从产品落地到前沿技术预研带来资金和产业支持,涵盖四轮足机器人的产品化、人形双足机器人的研发、AI与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的攻关


 

W1四轮足机器人:体现技术实力的旗舰之作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更强环境适应能力的足式机器人正受到广泛关注。日前,逐际动力推出了首款四轮足机器人W1,这是业内少有的实现轮式和足式运动融合的产品,填补了国内四轮足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空白。


 

 

机器人大讲堂解到,W1上市以来获得广泛赞誉,不仅在国内,也在Boston Dynamics、ANYbotics等全球知名四足机器人企业中引起关注。作为逐际动力的首个重磅产品,W1的问世展示了公司在足式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三种模式自由切换,复杂场景近乎无往不利


 

W1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轮式、足式和轮足混合三种运动模式的自由切换。相较仅具备足式运动的四足机器人,W1整合了轮式运动的高效率优势,移动速率提升3-4倍。这为足式机器人解决了移动效率低的痛点。


 

此外,W1基于自主研发的感知与控制算法,对地形变化响应灵敏,可适应工业场景中的多种复杂地形,包括楼梯、斜坡、单边桥、草地石板路、碎石路等,运动稳定性远高于普通四足机器人。

 

 

例如在楼梯场景中,W1能够基于自主地形感知,通过实时步态规划与控制,完成上下楼梯,这在目前国内四足机器人中尚属首例。碎石路这类更为崎岖的场景中,W1则会采用轮足混合模式保持平稳。可以说,W1近乎“无往不利”,堪称四轮足机器人中的“全能之选”。


 


 


 

五感全开,地形感知达厘米级精度

 

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得益于W1强大的感知能力。它通过5个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并与其他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构建起对地形环境的实时感知,实现精确到厘米级的定位能力。
 


 

 

这与无人车等其他移动机器人的十余厘米定位精度相比,可谓是更加细致入微。准确获取周围地形信息后,W1能灵活地切换运动模式,保证在各种环境中游刃有余。正是这套独特的基于感知的运动控制系统,赋予了W1真正具备商业化应用价值的环境适应能力。


 

突破续航与负载限制,开启足式机器人新篇章


 

轮式运动的能耗也更低,使W1的续航里程相比四足机器人有了质的飞跃。据逐际动力透露,W1已经可承受15公斤负载稳定工作,完全达到工业级巡检外装设备负载标准。这为W1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应用场景方面,W1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巡检、物流配送、特种作业等领域。这主要得益于其运动效率高、负载能力强的特点。


 

 

从技术来看,W1的问世是团队十余年技术积累的成果。逐际动力团队在足式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上早有布局,并与各界顶尖机构开展长期合作。他们在实时感知、运动控制算法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是研发W1的坚实基础。可以说,W1是该团队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开启了足式机器人实用化的新篇章。


 

逐际动力人形双足机器人:通往通用机器人的重要一步


 

除四轮足机器人外,逐际动力这轮融资也透露出公司在人形双足机器人领域的进一步布局。这预示着公司正朝着更高、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迈进。相比四足机器人,人形双足机器人模拟人的两腿步行,平衡控制更复杂,但也更接近人类活动方式,环境适应性更强。这对公司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核心算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悉,逐际动力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与四足机器人共享底层核心技术,采用Model-based和Learning-based的混合方式,聚焦人形双足机器人在地形感知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的突破。逐际动力还将率先打造足式机器人的全地形移动平台,成为“地面的大疆”,实现机器人在全地形上,稳定地从A点到B点的移动功能。


 

运动控制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逐际动力在双足机器人上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点式双足P1便是逐际动力为人形双足预研服务的测试平台,在最近举行的国际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IROS上亮相,展示了平地行走、应对外界干扰等多种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获得了众多专家的赞赏。这主要得益于逐际动力自主研发的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了对双足机器人稳定且精确的控制。

点式双足机器人P1展现平地行走功能


 

逐际动力工程师透露,P1鲁棒性很强,即使受到外力冲击也能迅速调整姿态保持平衡。这体现了逐际动力在运动控制算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使得双足机器人得以在更多实际场景中展现实用价值。
 

现场观众体验推动干扰


 

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核心部件


 

除了算法创新,P1的关节峰值扭矩可达120Nm,响应速度很快。这得益于逐际动力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核心部件,为实现更流畅、更敏捷的双足机器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在机器人领域,算法和硬件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逐际动力在这两方面的投入,使其双足机器人产品在国内外占据了领先地位。


 

迈向通用机器人的关键一步


 

业内分析,双足机器人的发展是实现通用机器人的必经之路。相比轮式等其他运动形式,双足机器人的灵活性更高,更适合在楼梯等复杂环境中移动。


 

据悉,逐际动力正致力于打通从四足到双足再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链,其自主研发的算法和关节部件可应用于各类足式机器人。P1的诞生只是通往通用机器人的第一步,也为逐际动力布局通用机器人领域打下了基础。


 

机器人大讲堂认为,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风口来临之际,逐际动力凭借技术实力和远见,有望成为这个浪潮中的领军企业。其在双足和通用机器人领域的持续创新,将为我国智能制造和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与合作伙伴攻坚落地,突破足式机器人商业化技术瓶颈


 

据悉,逐际动力下一阶段将与战略客户和合作伙伴联手攻坚落地,围绕实时地形感知、感知与运动控制的融合、高性能关节,持续迭代产品的软硬件能力,突破当下足式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技术瓶颈。


 

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博士表示:“感知与运动控制的融合将是下一代足式机器人实现突破的关键技术,也是逐际动力运动智能Motion Intelligence的核心,我们是全球为数不多专注于足式机器人运动智能研发的团队,有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领先的技术攻关能力和顶尖的人才储备。借助技术的领先优势,逐际动力聚焦落实四轮足机器人的产品落地,有序开展人形双足、AI与通用机器人结合的关键技术攻关,‘顶天立地’扎实做好产品,持续保持技术领先。我们选择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在通用机器人这个难而伟大的赛道上,帮助团队走得更稳、更远。”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与峰瑞资本副总裁颜黔杭表示,随着机器人行业逐步走向更多复杂场景并落地,足式通用移动能力和AI成为行业升级的关键方向。全地形移动能力的迭代不仅仅是硬件形态的变化,更需要环境的实时感知和运动控制的智能整合,从而升级机器人的"大脑"与"小脑"。逐际动力团队在运动控制技术上有着深厚的底层积累,对于四轮足、人形双足、四足等多类足式结构,具备国际领先的软件算法自研能力,并且在AI与机器人运动结合的前沿领域持续探索。我们看好逐际动力团队从关键技术切入,驱动通用机器人产品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跨越商业化的临界点。

 

绿洲资本表示,逐际动力团队的学术背景和创新能力令其在足式机器人与AI融合方面长期保持领先。接下来,足式机器人的技术关键在于感知与运动控制的深度融合,逐际动力持续攻克长期困扰足式机器人的技术瓶颈,尤其在全地形移动上实现突破,为通用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打开了新通道。我们相信逐际动力团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创新与发展,为通用机器人时代助力。


 

明势资本合伙人夏令表示,认知机器人(Cognitive Robotics)是明势资本长期看好的新兴机会,足式机器人是认知机器人的重要形态。逐际动力是国内足式机器人领域少有的软硬能力兼备,既在足式机器人动力学领域有深厚积累,又在AI新技术路线上处于国际前沿的团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创始团队的快速成长,脱胎于高校又能引领技术的迭代和落地,不断需求驱动、产品导向,我们对逐际动力后续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商业化充满期待。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表示,通用机器人在产业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足式机器人是通用机器人的必然形态,具有较强的生产环境适应力,其最大技术难点在于感知和运动控制的结合。逐际动力在多刚体动力学、实时地形感知、足式机器人强化学习等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国际领先的研发成果与丰富的技术积累,联想创投将依托CVC2.0的生态优势持续为逐际动力提供赋能,加速四轮足机器人等不同足式机器人在B端、C端领域的商业落地和前沿研究。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表示,昆仲资本长期在机器智能赛道进行布局式投资,尤其关注青年科学家创业团队,逐际动力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我们作为团队最早的天使投资人之一,见证了逐际动力在软件算法、产品创新带来的突破和颠覆。昆仲在机器人赛道秉承着“一横一纵”的投资思路。纵向上,持续深耕机器人产业链,挖掘并投资了多家核心上游企业,促进其形成生态闭环;横向上,致力于做科学家创业者最早期的创业合伙人,覆盖国内外优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先锋团队,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