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建造●慧享未来——首届建筑机器人大赛”的重要活动“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在涪陵区举行,与会院士、专家学者围绕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产业的新理论、新实践、新成果展开交流探讨,共话智能建造和建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未来。

▲2023年11月23日,涪陵区锦绣广场,“中国建造慧享未来——首届建筑机器人大赛”比赛现场,评委们正在进行测评。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以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四大环节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重庆装配式建筑实施走在西部前列,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40%,荣获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称号;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全国领先,发展全过程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项目1500余个、智慧工地4000余个、数字化建造项目150个,3个项目列入全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10项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全市智能建造产业蓬勃发展,创建6家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引进培育60余家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形成1300亿元产业规模。
如何加快推动建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肖绪文提醒,我国建筑机器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研制和应用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是,建筑机器人研发摊子不宜铺得过大,应针对具体部位、具体作业条件开展有针对性地研发,重点解决一些特殊工艺。在他看来,虽然建筑机器人不能替代所有的人工作业,但在施工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危险性大的项目中采用建筑机器人,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2023年11月23日,涪陵区锦绣广场,“中国建造慧享未来——首届建筑机器人大赛”比赛现场,操作人员正在操控机器人进行比赛。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有“大疆之父”之称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认为,我国智能建造产业面临BIM人才基数不足、上下游链条未打通、应用门槛高等挑战,危中寻机,创新人才培养、场景应用和技术推广等模式势在必行。他认为,发展建筑机器人产业,链条不宜铺得过长,要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在发展建筑机器人产业中的力量。如果全产业链都注重创新,建筑机器人领域一定能够诞生像大疆一样的科技公司。
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渝建建筑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江世永看来,推广建筑机器人落地应用,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施工安全风险,解决建筑行业“用工荒”、“老龄化”等痛点问题,是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一个新赛道。智能建造包括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能运维四个板块,在这些领域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都大有可为。
此次论坛还举行了“川渝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产业联盟”授牌仪式。该联盟由重庆和四川联合发起,汇聚全国数十家建筑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的龙头企业,将围绕产、学、研、管、用、资等全产业链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