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出台人形机器人这件事,一些外媒和公司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多家媒体以及多位专家发布文章,评论了对于该政策的看法和后续影响。总体来看,外媒不信任有之,赞叹者亦不少,还有部分科技媒体对于技术细节提出了补充思考。
这是中国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明确性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并详细公布了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并不让人诧异。
2010年之前中国的产业角色一直是跟随者,在近些年来才开始转变为引领者。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的5G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从无到有获得了极大成功,另一方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兴科技革命也促使中国在国际需要重新树立产业话语权。因此,无论是中国长期以来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大规模部署,还是人形机器人这项重磅政策背后,或许都更多代表了中国押注下一个十年的方向和决心,也让外媒对于解读该政策有着空前的热情。
▍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担忧
“对于世界各地的公司来说,中国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战略推动可能会迎来技术和行业的变革时代。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让我们得以一睹人工智能和先进机器人技术融合重新定义生产、服务和劳动力规范的未来。随着中国以其大胆的仿人机器人愿景铺平道路,(美国)企业必须保持警惕并应对无疑将塑造未来几年全球市场动态的变化。”一家名为Dao Insights的媒体这样写道。
另一家名为Business Insider的外媒认为,该报告的背后核心点在于中国对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执着。“因为政策提出,到2025年中国要建立仿人机器人创新体系,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确保核心零部件安全有效供应,将仿人机器人打造成工业发展的重要新引擎。因此,该举措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压力下,加强国内产业自主性,巩固其作为领先机器人开发商的地位并普遍加强新兴技术自力更生的使命的一部分。”
例如彭博社报道则对此表示批评,认为中国政策大多为市场服务,这次同样是旨在制造噱头拉动产业链股市。“该文件缺乏实现细节,但雄心勃勃,而例如中国初创公司 Fourier Intelligence等企业却似乎正在认真帮助该国实现机器人野心。但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等美国公司在开发先进机器人方面依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该媒体的一篇报道中提到。
南华早报(SCMP)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在包括标准和产品测试能力,并建立实验室、行业组织和开源社区,为仿人机器人产业服务等方向上已经有了早期的一些动作,这意味着中国正着眼于为新兴产业制定世界标准,希望为全球仿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其指出,这是由于近年来面对美国在芯片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因此热衷于发展其先进制造业并提高自力更生能力,中国的人口减少和经济增长疲软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努力。
Therobotreport等媒体则对这种精确到时间点的规划和做法表达了赞许。“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MIIT) 发布的这份长达 9 页的报告中描绘了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的重要路径,其主要呼吁中国制造业迅速提升机器人技术,到 2025 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同时中国力争到2027年成为仿人机器人产业领跑,中国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大规模推出人形机器人,到2027 年达到先进技术水平。按照文件提出的时间表,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部分媒体将关注点放在了人形机器人产品本身,认为中国准备再次创造一个产业奇迹。例如Digitimes的一篇文章写道:“中国工信部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颠覆性产品,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并重塑全球经济,而中国打算走在这一变革的最前沿。工信部希望到2025年初步建立包括大脑、小脑、四肢等多项关键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仿人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是中国并基于当前产业状况和调研,才有了具体能到年份的产业规划。”
还有一些媒体则担忧人形机器人的用途或被用于军事。例如这家名为Futurism的媒体表示:“根据该文件,例如中国优必选等企业的机器人预计将在医疗保健、家庭服务、农业和物流等行业得到应用,中国希望在电子、汽车、医疗保健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优先部署安全的人形机器人,突显它们在行业变革中的潜力,甚至在极端环境下替代人类劳动力。尽管该部强调特别需要为制造业以及危险环境开发机器人,但不可否认该类机器人同样可能会被应用于一些恐怖的地方。”
就业率也是媒体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的另外一个担忧。“中国虽然将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支持网络,包括实验室、行业组织和开源社区,以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它还表示将帮助制定政策和劳动力培训以支持该行业的发展。 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对于劳动力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愈发尖锐。如果它的成本低于人类而性能保持不错。”Packworld这家媒体的文章中,还列举了Agility 的Digit机器人量产理念:“Agility旨在强调它所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它试图成为的某类工种。”
还有些媒体提出对于这次产业竞争美国可能落后的担忧。例如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一篇文章提到:“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加大机器人技术的开发和部署,北京于8月公布了设立14亿美元机器人基金的计划,以促进国内机器人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去年12月报告称,中国的机器人密度部署达到第五高水平,已经首次超过美国。虽然中国落后于韩国、新加坡、日本和德国,但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年度安装数量最多。”
不少机构还指出,中国尚未充分发挥自动化潜力,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新的爆发点。例如IFR 总裁玛丽娜·比尔 (Marina Bill) 表示:“机器人密度是全球制造业采用自动化的一个关键指标。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新平均值飙升至每万名员工 141 台机器人,是六年前这一数字的两倍多。中国的快速增长显示了迄今为止其投资的力量,但仍然有很多自动化的机会,人形机器人有望助推。”
▍量产的难题与价值
有一些媒体提出了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否需要量产的质疑。例如美联社新闻(ApNews)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建造一个既像人又有用的机器人是一个几十年来受流行科幻小说启发的工程师梦想。虽然最新的人工智能热潮引发了另一波寻求建造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浪潮,但目前的大多数原型都笨拙且不切实际,在舞台表演中看起来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好。虽然这可能是一件必然看不到终点的事,然而并没有阻止例如优必选科技、傅利叶智能等全球少数初创公司坚持下去。”
另外一些科技媒体则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意义抱有一定认同。例如Techcrunch的一篇报道写道:“虽然对于富有的技术专家来说,投入到制造笨拙的人形机器上的所有注意力和金钱可能会让整个事业看起来像是一种徒劳的爱好,但对于一些腿式机器人的先驱来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你一路上学到的东西,并在一些例如外骨骼机器人的产业上获取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工信部该指南将可制造的类人机器人的工程壮举简化为三个部分:大脑、小脑和四肢,这可以被视为多个新技术的方向,目前在这些方面研究完成度较高的中国企业并不多。”
部分媒体补充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可能存在的不足。Core77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急剧加速,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我们看到了六种不同的设计。但从美学角度来说,这些似乎都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只是想让它的关节发挥作用,”文章作者还提到道:“人形机器人的物理设计非常复杂,需要遵循特定的硬件要求。人形机器人的工业设计必须应对这些挑战,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互动的人的偏好。例如Phoenix 设计背后的 ID 公司是总部位于瑞典的Merphi。他们在机器人上完成了从概念草图到成品的所有工作,包括 CMF 和 DFM(制造设计),这就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还有一些媒体则提出该项计划可能存在的瓶颈。“虽然中国仿人机器人技术发展位居世界前列,但仍有一些领域需要赶超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高端芯片和核心算法方面。 因此在一到两年内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特别是考虑到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现状,以及人形机器人对这项技术的依赖程度,”Voanews媒体的这篇文章中,站在技术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这项仍然年轻的技术如果用在人形机器人上依然会很笨拙,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多数国家谨慎对待它。如果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中最流行的子集大型语言模型 (LLM) 当前技术没有任何迹象突破的话,那么中国也不例外都需要改进“大脑”技术。毕竟,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仍然属于美国宇航局和其他研究机构领先领域,而很难用于大规模的生产线。”
但波士顿动力公司(现为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的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雷伯特 (Marc Raibert)在一篇公开文章则认为,有时产业发展之路并不是一条直线,其支持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认为相关技术意义非凡。雷伯特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不仅涉及它们的设计和操作,还涉及人们如何应对它们,以及涉及移动性、灵活性、感知和智能等关键基础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价值比做某一类产业的意义更大。”
“类似四足机器人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表明了,一种新机器人的开发可能并非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它们或许具有最初研发的几个技术特征,但比原先能做得更多更好。”他说。“因为这些变化催生了一种新的技术体系,让他们组合起来,从而以一种更好的形态可以更快地搬运箱子,可以工作更长的时间,并且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中操作。这意味着研究已经变相带来了一种有用的结果。”
还有一些人认为,关注点并不需要仅仅在人形机器人的形态上。例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某机器人公司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最难的问题是理解世界并能够用手解决问题,即我们需要让机器人感知物理世界,然后能够以一种类似于人类智力的方式在其中进行理解、推理并且能够转换为行动。“因为我们希望的是机器人能够向世界提供劳动力,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件事,而是为了每个需要它的人服务,因此机器人系统必须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更愿意称之为通用人工智能(AIGC)。”他解释道。
▍结语与未来
我国媒体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包括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实用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打造产业生态、增强支撑能力,为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在国家技术和政策举措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即将显现,产业将加速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广泛,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新引擎。
但美通社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增长可能并不会如(中国)预想中那么猛烈,其认为当前中国该行业的增长主要是由政府和机构投资推动的,后续增长仍有待观察。因此他们提出,根据Technavio最近的一项市场研究,从2022 年到 2027 年,仿人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增加160.5亿美元,该市场预计将会以53.4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北美地区将占全球市场增长的35%。
“在脆弱环境中不可预测的性能是阻碍人形机器人市场增长的重大挑战。尽管人形机器人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从协助患者护理到执行外科手术,但某些脆弱情况的不可预测性可能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构成重大威胁。此外,一些自然灾害,例如照明、温度和湿度,预计会影响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和软件的正常运行。因此,人形机器人在应对此类情况时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缺点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阻碍人形机器人市场在预测期内的增长。”Technavio的报告中解释道。
但令人意外的是,该机构预计,2022年至2027年,人形机器人的分支之一可穿戴机器人和外骨骼市场,其规模将以33.1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增加约47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