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自动化所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创造了20多项行业第一。1982年,中国首台工业机器人在沈阳自动化所“呱呱坠地”。海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微纳机器人……这些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机器人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上述令人兴奋甚至震撼的机器人应用在各大场景中落地时,其背后无线网络等高新技术的默默支撑功不可没。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梁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之间的协作需要“沟通和交流”,无线网络就像机器人的“耳朵和嘴巴”。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导引车(AGV)、搬运机器人等出现在工厂、车间和仓库里,这些可移动的智能机器人为工业生产增加了灵活性、便利性和高效性。这些机器人之间是如何实现信息传输,保证灵活运行的呢?
在梁炜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工业无线控制技术成果展厅。众多无线控制盒子在墙面上构成复杂却清晰的链路——通过每个盒子的信号收发和智能链接,织造出实时可靠的工业无线网络,为工业自动化保驾护航。
在梁炜看来,工业无线网络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耳朵和嘴巴”,让它们能够彼此识别,互联互通并智能协作。工业无线网络为工业企业提供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现场控制及安全监测等服务。
但工业应用的特殊性要求网络满足高实时、高可靠的要求,也就是嘴巴能在该说话的时候准时说话,说话要清楚,耳朵要灵敏,能够准确接收,如果接收不到,会引发生产和人身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工业环境对于无线网络技术来说比较苛刻,人员和机器的遮挡对于射频技术是不友好的,高温、高湿、高振动的环境,以及机器产生的射频噪声和干扰等,使得无线网络在现场环境下变成了‘哑巴’和‘聋子’,较难实现‘说得好,听得清’”。梁炜指出。
梁炜和团队研发的WIA-FA技术标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工业无线网络协议之一,使得面向离散制造业工厂自动化现场中像机器人这样的高并发传感器/执行器能够高实时、高可靠通信。
WIA-FA技术标准解决了工厂自动化有线网络所面临的布线与维护成本高、移动性与灵活性差等难题,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推进制造业由传统大批量生产模式向工业4.0时代的个性化生产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获取更多机器人行业资讯,敬请关注机器人大讲堂官网:https://www.leaderobot.com/
更多精彩
*新品在即!这家正向开发L4级自动驾驶的企业,将展示最新成果
*普渡科技再获C4轮融资,1个季度融2轮,服务机器人赛道成2023年顶牛?
*稳准狠! 斯坦福无人机空中捕猎,12毫秒精准捕获,猎鹰附身一抓一个准
*尺寸不到一毫米!西北工业大学开发运动速度超快的无线微型机器人
*像鸭子一样的高尔夫机器人球童,正展现出移动机器人的新可能?
*手也太巧了!腾讯首次展示自研灵巧手与机械臂,可像人手一样灵活操作
*国产自研,首个髋膝一体机器人获批亮相,机器人技术本土化再度注入新动能
*IP68防尘防水,性能“狂飙”,协作机器人筑牢制造业守护“结界”
*重磅!高动态仿人机器人又添一员猛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AI“入侵”CG?制作全流程一键搞定,随时随地生成高品质吸睛大片
*一场属于机器鱼的“奇幻漂流”,可在细小血管中“逆流而上”!